课本上对北京的介绍数不胜数,于是,我们怀着憧憬的心情满怀希望地来到了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
刚在人群中挤下地铁,我就知道为什么地铁三个站涉及故宫了,因为故宫的面积非常庞大。放眼望去,红墙、黄顶、飞鸟,一个个霸道地占据了我的眼眶。导游跟我们说:“故�m又叫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为七十二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型建筑。”
午门是进入故宫的唯一通道。讲真的,过午门的时候我心里多少有点慌张,是因为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大臣被拉出午门斩首,还有是因为现在离中秋,也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只有一个月了。尽管我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没事的,就是一扇门而已,什么鬼魂,都是假的。可即便是这样,心�_却还是“嘭、嘭、嘭”地跳个不停。
进了午门后,我们就来到了太和殿,太和殿又被称为金銮殿。金黄的琉璃瓦,在深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十分庄严。太和殿周围的小殿数不胜数,如同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太和殿。登上汉白玉的阶梯,来到太和殿前。太和殿金碧辉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的十二根柱子,柱子上雕龙画凤,殿上到处都刻画着龙的身子。正中间还摆着一把龙椅,凭它金刚不坏之身,即使偏了两度,也依旧引人注目。
出了太和殿,我就看到了一口大缸,缸的外表被剥了一层,导游告诉我们,日本侵略者来故宫时,劫走了一大批金银财宝,本想把这口大缸也带回去,然后用刀捅了几下发现是镀金的,这都多亏了大贪官和�|,贪污了造缸的黄金,才没给中国造成更大的损失。
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为古人建造的这么雄伟,这么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有责任保护好故宫等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适应是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人一生都在学着适应:学着适应父母气味的婴孩;学着适应学校生活的学生;学着适应上司脾性的打工族;学着适应市场变化的创业者……我们需要适应,但如何适应却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问题。
适应是我们自身发展的一种需要。我们应该努力尝试适应,勇敢踏出第一步。很多人面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总会感到很陌生,会束手无措,无法进入角色。社会的事物在不断变化,人生道路上也有各种困难等着我们,我们要学会适应。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外国有位叫CaurenWasser的女模特,在一次意外中丧失了左腿,但她并没放弃自己的模特生涯,她每天忍着痛去练习用假肢走路。后来她的职业生涯更闪耀,因为她拍照、走台没掩饰地把她的金属假肢露出来,人们喜欢这样的她。这位国际模特没有因失去腿而放弃自己,她选择接受、适应自己的新身体,并且把劣势变成优势。别人可以适应自己有缺陷的身体,为什么我们不尝试适应那些看似很难实则很微小的事、状况。鼓起勇气,直面人生的困境,不做逃兵,尝试去适应,增加自己的生存力。
尝试适应不代表就能适应好。适应是一个渐进过程,也要讲求方法。适应的方式有很多种,适应是一个过程,渐进性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积跬步而致千里。如果不遵循认识的规律,不注重方法,只能是揠苗助长徒费力气而已。我们要切身实际出发,找到最好的可以让自己适应的方式。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方式,仔细观察,新困难、新状况要去适应,得在自己身上找到联系点,自己那些方面更与其相符,就从中寻找最贴实的适应方式,更好地发挥适应的效果,让自己真正地适应到新的人、事、物、状况中,找到最合适的打开方式。
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许在我们尝试适应的过程中会遇到小波折,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适应。实事求是,用最有效、最好的方式去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