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在我这里,则是“以书为鉴,可以知自我”,每次打开书本就好像擦亮一面明镜,从书中找到自己的投影。
我自然也很爱读书。不论是小说、诗集、散文等等都来者不拒,学习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是一方面,从书中找出“自我”则更为重要,也更为深刻。
我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正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一般,即使身处困境,也绝不轻言放弃。我想到了自己为了锻炼身体,从7岁开始参加乒乓球训练,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去训练场,我躲在妈妈身后,吓得不敢往桌台凑,从第一天打球的胆怯,到后来训练强度的加大,直到自己参加比赛的胜利,不管是烈日炎炎的暑期,还是雪花飞舞的寒冬,不管是训练摔倒,还是锻炼受伤,我都坚持训练,这一坚持就是七年,我也从桌台高的小同学成长为一名初中生,我从不言弃,正如书中鲁滨孙引导鼓舞“星期五”用枪保护自己,杀死食人族的野人一般,我想用自己的永不放弃感染其他人。
我也喜欢读史书,读史书不仅为了找“自我”,更为了纠正“自我”。读史书,我发现有时我像永乐大帝朱棣一样有着伟大的梦想,有时却像朱厚照一样贪玩误事;有时我像孙武一样好似满腹才华,却又落得赵括“纸上谈兵”的结局。但我不害怕,也不羞愧,因为只有面对、正视自己的不足才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正像《银河帝国》中的小机器人所说的:“不揭开腐烂的伤疤,如何长出新的皮肉?”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让我拥有强大内心和充实的大脑;我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坚韧让我更加勇敢坚强;我是一个有点儿年少轻狂的人,青春就应色彩斑斓、散发光芒;我也是一个敢于直面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困难和挫折让我成长!
以书为鉴,可以知自我,我就是一个这样的我!
地狱一般的炽热如火般点着,燃烧在我每一寸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里,气温仿佛走出一条标准的垂直线,一路高歌地往上飞升,几乎要将柏油路面烧出“沁人心疲”的柏油来。
而这种炎热,却在开着空调的公交车里更加猖狂。人群间有如活塞一般无停歇的挤压,让我毛孔里的汗珠调皮地冒出头来,顺着我的皮肤玩起滑滑梯。
好像连一缕微风都不由自主地对这车厢产生了无来由的恐惧,更别提企图上车的乘客了。司机干脆将前车门关得死死的,只留一个后车门供车上的“饺子”涌出汤锅。
不幸的是,作为一枚额外负着“外在馅”的饺子,我光荣地站立在离锅口极远的地方,而只有一站我就该“出锅”了。我奋力挪动着脚步,书包不听指挥地黏住周围一圈的乘客,迫使我始终保持原地踏步。“别挣扎了,”旁边一只“饺子”被我挤得有些不满,“我们都被挤到了。”他皱着眉头,余光轻瞥着我。
眼看着熟悉的车站在我的视线里踱着步,锅盖已经准备掀开,可我却始终被困在锅中。四周的空气好像到达了着火点,“嘭嘭”地放出灼热的火花,将气温猛地抬高了几度,好像有一种温度“联合作案”,创造出了一幅完美的“地狱光景”。一句话立即被放出了我的喉咙,抓紧了周围一圈的救命稻草:“麻烦让一下——我要下车了!”
或许是天气已炎热到产生了海市蜃楼,又或许是车里的乘客不全是“愤怒的饺子”,竟有一条狭窄通道艰难地被让了出来,亮点似的闪在我的视野里。——只不过,创造亮点的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的神色颇有褶皱的饺子沿的味道,身体极力地没入人群中,隐隐地升腾出“蒸发”的热气。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甚至斜起了身子,瘦弱的躯体在铺天盖地的热浪中颤颤巍巍的,幸好密不透风的人墙支撑,老爷爷还是站立住了。
车内的温度终于“良心发现”,走了一条抛物线急转而下,给予了我片刻的阴凉。心中好似开启了一台“无能耗”空调,将调皮的汗珠轻柔地唤了回去,安抚了我本充斥着急躁的岩浆的内心,层层叠叠地将凉爽送下。
跳下公交车,阳光迫又不及待地将我抓在了它的手心,只是灼热的烘烤再也无法伤及我分毫——
另一种温度给我的内心缓缓铺上了制冷的一层霜。
出了锅,目送着公交车远去,另一种温度久久地萦绕在心间。
柏油路面依旧是那么的滚烫,只是柏油好像不再如原先“沁人心疲”,它那因炙烤而散发出的软软湿湿的气味不知不觉多了份“沁人心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