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见到那一池池美丽的荷花时,我都不禁会想到初夏的一件事情。
那天清晨,阳光正好,微风不躁,妈妈带我去西湖畔观赏荷花。只见湖面上一大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风一吹便会调皮地跳起舞来。在这些大圆盘间,冒出了一朵朵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刚刚开了一点点,好奇地探望着这个陌生又美好的世界;有的才是花骨朵儿,含苞欲放;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向大家展示着自己的娇艳与美丽……当我近距离地观察荷叶时,突然发现叶子上有一个小洞,原来上面有一条肥肥绿绿的青虫。可真煞风景呀!唉!如此美丽的风景就这样糟踏了。
正当我哭丧着脸叹息时,“护花使者”们已撑着船,悄然无声地来到了。他们手拿一个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青虫夹起来,放入一个小罐子里。边找边夹边行船,动作娴熟而小心。
这时水流变急了,他们将摇撸使劲向於泥里一插,身子向前一倾,将碧绿的荷叶向外一翻,就见一条肥大的青虫在镊子上不停地挣扎着,但还是被“护花使者”收入罐中。一条又一条……“护花使者”们已经捉了许多条。
接近中午,烈日当空,“护花使者”早已忙得汗流浃背,但还是在坚持完成这项工作,很快罐子里堆满了青虫,荷叶也似泛起了灿烂的笑容,烈日下,他们也划着船心满意足地渐渐远去。
“谁知荷叶美,还数护花者。”每当见到这片亭亭玉立的荷花,我都不由自主地会想起那些在烈日下艰难工作的“护花使者”们。这不仅是我心灵深处永远挥不去的感动,也为那些“护花使者”的精神点赞。
北宋时期,某年的六月二十七日,苏轼站在西湖边上,看着一望无际的湖水,心中有着说不尽的愁绪。皇上让他到西湖的时候,明明说拨给一万两白银,怎么就变成四千两了呢?这其中有何蹊跷?他心中的愁绪,日复一日的折磨着他。正想找个人帮他负担一下说不尽的愁绪,这时,马蹄声打破了他的陈思。苏轼回头一望,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好友欧阳修。
欧阳修说:“不知苏兄别来无恙?”苏轼说:“不可说无恙。”欧阳修说:“近来可有心事”?“无有。”“可游西湖?”“小游几次。”“可细游过?”“未曾。”“苏兄今日无事,不如我驾着小船,细游一次,如何?”“正有此意。”
说罢,他们坐上了小船,谈论着治国之道,欣赏着西湖美景,再喝上几杯小酒,相谈甚是融洽。
忽然,几片乌云从远处飘过来。那几片乌云很黑,同时面积很大,在天上让人感觉像一大片被打翻的墨水。水面上风平浪静,只有几只小鱼在水面上呼吸,好像他们也感受到了这沉闷的气氛。远处的大山像钢铁战神一样,黑云遮不住他那高大的身影,沉闷也压不住他身上那耀眼的光芒。
忽然,雨像用盆子泼的一样,雨点像一个个的珍珠一样落在水中。有些雨点落到了船里,有几滴也落到了苏轼的身上,苏轼顿时感到有一种清凉的感觉,充满全身。
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像一位勇敢的骑士,感到危险的乌云很快被吓跑了。天地间顿时恢复了光明,太阳出来了,光芒照耀着大地,世间的一切都恢复温暖,彩虹出来了,它那耀眼的七种彩光照着苏轼。
苏轼和欧阳修下了小船,登上了水边一座玲珑精致的小楼,小楼上边写着三个大字——望湖楼。从楼上往下望去,西湖像面镜子,照映着天空,水天一色,让人感觉水就是天。
上了楼,他们继续喝酒,苏轼依着半分酒意,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