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意义非凡的笔盒,它不是我的礼物,也不是我的工具,而是我的朋友,因为它是我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出国时给我的留念。
我的笔盒十分漂亮,是双面开3D的,它的两面呈粉红色,中间便是青绿色,两边的卡扣紧紧地扣着,显得稳重大方。
它的正面有一个比天仙还美的少女,那少女银蓝色的秀发迎风摆动,镶嵌着的彩色头饰美轮美奂,粉红的面颊似乎含苞待放的花朵,一双纯洁无暇的眼睛就像美丽的蓝宝石,婷婷玉立的身姿更透出全身的美。再看,少女似乎要从笔盒上走出来了。
它的背面有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字母底下闪闪发亮的虚线格子并不是那么循规蹈矩,而是像一个个跳动的钢琴音符,让人觉得它就是一个音乐盒。再听,那美妙的旋律好像已经在你耳边响起。
打开笔盒,里面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位置,是用来放课程表的,我经常将新学期的课程抄写在硬卡纸上,装在笔盒里。别看它身材不大,胃口并不小,不但能吃下7只笔,还能吃下我的其它必需文具,满足我的学习需要。再看,我的钢笔、直尺、圆规、橡皮等将士们正在整齐地列好队,等待我的召唤。
这就是我最心爱的笔盒,漂亮独特、大肚能容。每当我见到它,就想起我和朋友的快乐时光、我们的友谊。它天天陪伴着我,让我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怎能让我不喜爱呢?
我心爱的笔盒,它正像一列行驶的高铁,满载着我的理想驶向美好的明天。
粽子里的那份乡愁
最开始了解琦君,是做一篇名叫“粽子里的乡愁”的阅读理解。那文章不过也只是写了琦君小时候过年时母亲包的灰汤粽和用粽子帮助乞丐的事。既没有描写灰汤粽的外观,也没有写灰汤粽的味道,也没有特别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华丽的文章对比,简直就平淡无奇。当时我就在想:这种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吗?
恰好老师的推荐书目里有《琦君散文》,便想买回来一探究竟。结果翻来一看,里面竟全是一些朴实无华的句子。写父亲:“笔挺的军装,胸前的流苏和肩徽都是金光闪闪的帽顶上立着一枚雪白的缨。”写桂花:“一阵风吹来,桂花就纷纷落在我头上、肩上,我就好开心。”这种文章,我也写得出来啊。
更让我不解的是,琦君写什么都可以在最后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特别是她的母亲。写新年看灯,回忆起小时候,思念母亲。写酒,回忆起母亲泡的春酒,又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也许她花那么多笔墨写亲人是因为她的亲人都早早地离她而去吧!她的哥哥在她十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弟弟在她二十岁时因病身亡。父母因悲伤加上有病在身相继去世。琦君因此被同学们戏称为“客家人”。读完几篇文章后,对她本人不是很熟悉,但对琦君的家人,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她的阿猫阿狗了如指掌。
思乡和亲人一向都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大主题,而琦君更是把对身边许多人的思念发挥到极致。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她的文章就像一幅国画,仅用朴素的黑白,就描绘出一个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花里胡哨,五颜六色的。国画有的是一种淡雅的美,琦君的作品也一样。仿佛是用一个小姑娘的口吻在讲故事,想到哪说哪。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十岁的奶奶写的。我也慢慢能理解为什么如此恬淡的文章也能放入阅读理解中了。
琦君的散文已有好多篇入选课本。也许老师们是想让我们学习琦君那种平淡而典雅的口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