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只是一些家常便饭,但却能扣人心弦。我的家乡在汉中,那里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美食自然不计其数。
我最爱吃的就是我们老家人人都会做的土豆饼。土豆饼的做法很简单,先把土豆去皮,用刀切成细细的丝,放进盆里,加入面粉,打上几个鸡蛋,加入盐、胡椒粉等调料,然后把它们搅拌均匀,使面粉和土豆丝能粘在一起。起锅烧油,把和好的土豆丝夹入油锅,分成小份并用锅铲压成饼状。锅里立刻就发出“������”的油炸声音,香味也扑鼻而来。等饼子一面熟了以后,要赶快翻面,不然很容易炸焦。刚出锅的土豆饼金黄油亮,撕下一块放到嘴里,哇,这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人人都说汉中的米皮好吃,我来教大家它的做法:首先,把大米磨成浆,在锅里烧上水,架上蒸笼,铺上油布。然后,把米浆在油布上薄薄地倒上一层,盖上锅盖,大火蒸两三分钟。最后,揭开锅盖,蒸气散开,就会看到雪白的米皮。提起油布的角把米皮粘到案板上,轻轻地把油布揭下来,再将米皮切成条,放到碗里,调上醋、油泼辣子、豆芽……美味的米皮就做好了。
菜豆腐才是汉中最独特的美食。把黄豆磨成浆,滤去豆渣,倒入锅中煮,等快开锅的时候,慢慢地一次次加入浆水,很快就会看到豆腐出现,漂在豆浆上面,由薄到厚,由少到多。等锅里的豆浆由白变透明时,停止加入浆水。把淘净的米放入锅中,加入几片青菜,像煮粥一样把米煮熟。菜豆腐有清热解暑、增强食欲的功效,老少皆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美食都是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做出来的。我爱这些美食,它们真是让人百吃不厌。
我的爷爷是一名铁路工人,年轻的时候工作非常忙碌,长年不能回家,家里的事就全部落在了我奶奶身上。就这样,一个青春美丽的女子,经过岁月的打磨,变成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
奶奶的世界没有自己。年轻时,她把时间全部奉献给我的妈妈。一束细微的光从卧室里透出,那是奶奶在为妈妈赶织毛衣。准确流畅的针法如瀑布倾泻,没有间断,如行云流水一般。天亮了,毛衣也织好了,妈妈穿上那充满爱的毛衣,笑盈盈的去上学。此时,奶奶那双水灵的大眼睛已布满了血丝,肿成了一个“小核桃”。
可是,奶奶还在忙碌着,她正用力地搓着妈妈换下的脏衣服。萧瑟的深秋,奶奶的那双手早已变得通红。“笃笃笃”是菜刀与砧板在合奏,“叮叮当当”是锅铲在交响,奶奶又在厨房忙碌着……就这样,奶奶坚持了二十多年,乌黑的秀发上零星地闪烁着着几丝银发。
自从妈妈有了我,奶奶的世界里都是我,她把中年全部的爱都献给了我。小时候的我是个“哭肿包”,没吃饱哭,尿裤子哭,衣服穿得不平整哭……爸爸妈妈不耐烦地说:“哎!我们怎么生了个‘哭肿包’!”每当这时,奶奶就会反驳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大孙子的声音洪亮如钟,长大一定是个歌唱家。”说完用那双慈爱的眼睛看着我。慢慢地,我长大了,奶奶对我的爱更加温暖,从我上幼儿园起,她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我,幼儿园门口总能看见一个慈祥、年迈的身影。
奶奶对我的爱就像小溪般细腻,源源不断。如今,我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紧张的学习让奶奶心疼不已。记得有一次,我写作业到深夜,不小心睡着了,忽然,一层薄被“飘”到了我身上,温柔,像怕吵到婴儿一样。瞬间,一份温暖浇灌全身,直到现在,依然保留我心。
将近古稀之年,奶奶的世界里才算是有了自己。奶奶变成了一个爱“搞笑、自恋”的大活宝。“大孙子,尝尝奶奶包的饺子香不香?就这手艺,世界一流。”“你看我漂亮不?”……这些话语在我们家随处可听,成奶奶的口头禅了。一次,我撒娇地说:“奶奶,我想吃鸡蛋羹。”奶奶一边照着镜子,一边笑盈盈地说:“吃鸡屎吧!”话音刚落,逗得我们全家捧腹大笑。
奶奶年轻时世界里只有妈妈,中年时有我,晚年才有了自己。她的一生都不寂寞。奶奶的一生就像一本书,用慈爱,奉献,勤劳的笔写着;又如一幅画,用绚丽的色彩描绘着。奶奶,真是一个伟大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