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曾经是一位书法老师。看到在他的笔尖下跳跃的一个个方块字,或洋洋洒洒,或端庄秀丽,我很羡慕,时不时地跟着爸爸练习几个字。
三年级时,我正式拜爸爸为“师”,开始练习毛笔字。爸爸先让我从最简单的曹全碑开始练。从一笔一划开始,一条条优美的线条,一个个迷人的造型,都让我沉迷与陶醉。那再熟悉不过的墨香,那墨与纸的完美演绎,那宣纸上蔓延出一个个诗意的汉字,在笔尖下蹦跳出中国文化的韵律,就这样,我被书法的魔力深深吸引了。
可是,伤脑筋的事出现了,我虽然毛笔字写好了,但硬笔写的很乱很脏。爸爸又给我买回一大堆字帖,先让我描红,再用生字本一个一个照着字帖上临写。一开始,我觉得很好玩,认认真真地写,过了几天,我觉得很没有意思,没有写毛笔的那么潇洒自如。我就开始心不在焉,写了好几个月,我的字还是没有什么进步。爸爸很是疑惑,就拿过我的生字本检查,一页一页地翻看着,爸爸的脸开始阴沉下来。他严厉批评了我,还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爸爸小时候和我一样,是个调皮的小男孩。我的爷爷博学勤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了让爸爸练好字,爷爷没少批评他,有一点点不满意都会让他反复练习。
听了爸爸的话,我决心好好练字,争取把小楷字练得和毛笔字一样好。我更加专注地练习,那些小小的方块字,在我眼里,不再僵硬,也不再顽劣。它变成了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精灵,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神韵,在我笔下工工整整地铺展开。
从开始练毛笔到现在,三年来,我已习惯了将纸一张张铺好,闻着墨香,舞动毛笔的姿态;从一撇一捺的钢笔字里,我学会了坚持,懂得了宁静致远,书法,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美好!
一句话很普通,每当想起,我心里却会涌现一股暖流。
今天是开学报到的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自己包书皮。这可难住我了,没事,老师又看不见,就让母亲包吧!可老师说把照片发到大群里,我的计划却泡汤了。路队解散了,可我的家人还没有到。我焦急地跺跺脚,心里快急死了。突然,老师的一双大手轻轻地扶在我的小肩上,顿时心里的乌云如冰雪般化掉了。她轻声细语,笑着对我说:“孩子到教室里吧,你家长给我说了,晚点来接你。”到了教室,老师把玻璃纸给我,可是我怎么也做不好。明明已经量好书的长度,可玻璃纸偏偏不听话,在桌子动来动去的。我赌气不做了,趴在桌子上休息。老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说:“慢点来,不着急!”老师教我包书皮。她握着我的手小心翼翼把书压平,紧接着用剪刀剪出长方形洞,接下来就简单了点。按步骤折叠起来,一步、两步终于包好了。
如今我上了五年级,所有课程都变得紧张起来,就连我引以为傲的数学,也时常给我“下绊子”。那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在教室里算了半天也算不出来。语文老师来我们班拿一个东西,她看到我密密麻麻写满数字的演算纸,就走过来说:“慢点来,不着急。”这句话如一缕清风吹散我头顶的乌云,心灵豁然开朗。再沉思后,我终于找到了解题思路。抬头,教室只有我一人,耳边又回响起那句话。
我要代表班级参加了作文大赛。同学和老师对我的期望都很高。大赛作文题目是“漫画亲人”,为什么不是“漫画老师”,这下我可吃惊了。脑子竟一片空白,这时耳边刮起一阵暖风:“慢慢开,不着急。”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下定决心要把这篇作文写好。比赛结束了,我竟然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如果没有这句话,我不会包好书皮,也不做出有难度的数学题,更不会写出优秀的作文。“慢慢来,不着急”就是这句话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我忘不了这句话,更忘不了帮我成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