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渐浓,中秋节又如约而至了。我举头遥望那轮清月,生出无限思绪。那嫦娥是不是还在思念着丈夫呢?那雪白的玉兔是不是还在无怨无悔地捣着药呢?那不思进取的吴刚是不是还在砍桂花树呢?这些中秋节的传说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段段佳话,更浓厚了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吃月饼,是我们孩子最开心的时刻。月饼的味道各种各样,蛋黄、五仁、莲蓉、葱花、豆沙,各种馅儿,格式风味,荟萃了中华美食。当外公将月饼盒子打开时,我便眼前一亮,五颜六色的包装,色泽鲜艳的月饼,让人看了馋得直流口水。我左挑右选,终于挑中了一个清新莲蓉馅儿的,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不顾淑女形象,一口咬了下去。哇!月饼的甜加上莲蓉的香,味道真是无与伦比!满口都是月饼的香甜。吃完后,我还回味着月饼的好滋味。一大盒月饼,被我们一下就吃完了,我还在那儿恋恋不舍地舔了舔手上的残渣。中秋,是一个大快朵颐的节日。
赏月,是人们暂时抛去一切俗事的绝佳理由。中秋节那天,月亮就会变得又大又圆,魅力十足。爸爸带着我们一家,开车到了孙水河畔赏月,那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孤独地在夜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圆弧。这道圆弧,这个月亮,又为多少游子带去过对家的思念,让一拨又一拨远方的亲人思乡落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是一个思乡的节日。
月圆人圆,是每一个家庭共同的企盼。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早已团聚,吃着月饼,赏着明月,大人们唠着家常,小孩们嬉戏玩闹,其乐融融。中秋,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学路漫漫,惟师作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位难忘的老师,那种爱之深、情之切的师生情,就像一瓶老酒,时间愈长久,味道愈香浓。
我在初中阶段有许多恩师,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郑老师。这是一位酷爱语文,乐于练字的语文老师。
郑老师对我们班来说,算是元老级别的教师。可以说,她桃李满天下了,而这其间的大部分人都对她有个很深的印象,原因就在她对学生的慈爱与对生活的热爱。
郑老师的课堂富有风趣,有时还与众不同。记得初一刚开学还没几周的时候,我们上了节独一无二的语文课。刚进教室,郑老师便抬高嗓门,和气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听歌!”讲台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今天星期六回家,郑老师想让我们开心一下,另一群人则认为其中暗藏玄机。
郑老师和我们卖了个关子,不告诉我们她的意图,只是让我们把歌词中的关键词记录下来。播放起第一首歌,优美的音律回荡在耳边,郑老师随着此起彼伏的节奏挥动着粉笔,在黑板上做记录。过了许久,老师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自己也加入了这场舞会,扭腰摆肩,跳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比赛,郑老师要我们用记录下来的词语写一篇作文。我们都明白了,这是一场谋划已久的“阴谋”。原先的喜悦气氛瞬间被打破。教室里发出阵阵反抗的声音。
就在这个时刻,郑老师亲自出马,以声作文,张口就来。在那黑板上的那些零零散散的词语,突然显得那么有灵性,明明来自不同的歌曲,却突然显得有了生命。那些词在郑老师口中随意拼接,一下子成了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话。这即兴发挥写出的作文,却有名家文章的影子,而且立意深刻。
原本的我并不怎么相信所谓的“玩中学,学中玩”,现在我却服得五体投地。
郑老师的语文功底深不可测,仿佛那一块黑板,三尺讲台,是她挥洒人生的天地,无论是什么东西,她都能被她说得富有生机。她好似有一根魔法棒,为学生们慢慢铸成智慧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