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帮助他人是一种简单的快乐作文800字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109

当前正值“学雷锋”活动月,不少学校纷纷以各种形式,呼吁“学习雷锋好榜样”;各路媒体关于乐于助人道德典范的报道纷纷推出。道德模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似乎越发高大,普通的助人行为也变成一种“高尚之举”。其实,我倒认为,帮助他人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善意,是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快乐。人们常把“助人为乐”挂在嘴边,

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为之。实际上我们在校园内就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我在停车场时,常常会看见几辆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就顺手扶正归位。这种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但能为别人带来方便,我们何不为之?校园要处处充满阳光,就需要每一个个体奉献爱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驱散阴霾,让阳光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心灵。

帮助他人,是一种不求索取的行为,也是一种感恩的体现。在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让在修炼自己的内心时,十分热心地帮助苦难人家,成为市长之后还不忘常常资助他们。心怀感恩之情,并将其化作帮助与奉献的动力。

在现实社会中,日本民间流传的教育就是: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最终自己也会受到反馈而受益。这种“善有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就是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将自己身上的光辉照进别人的内心。

当媒体把很多年坚持如一做善事的人们捧得很高时,他们往往忽略了一点:这些平凡的人做善事,帮助他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很享受其中的乐趣。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曾说:“读懂了雷锋的快乐,才读懂了雷锋。”我们透过雷锋黑白照,在他脸上看到的不只是笑容,他所传递的更有一种乐于帮助别人的阳光与友善。

现在是“学雷锋活动月”,媒体大力报道好人好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缺失。有些人“羞于”做好事,不过仔细想想,这是在做有益他人、快乐自己的善事,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我们不能让过去的“道德下限”变成如今的“道德上限”,应努力从自身做起,在校园内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帮助他人,是一门快乐的哲学。当我们漫步于校园之中,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的是纯粹的幸福感。

我们不能让“学雷锋活动”变成一种硬性的“任务摊派”,被动地做好事;不能让它停留在形式上,否则这种活动就失去其价值意义。

我们要学会“知行合一”,学习道德模范的最好形式是在生活中践行其闪光点!

阳光校园需要我们互帮互爱,体会这最简单纯粹的快乐!

安徽师范大学的食堂推出“文明特价菜”,规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即可享受优惠。这是好事。文明用语通过这样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来了,天天使用文明用语,人们也将变得礼貌,逐渐地成为“文明人”了。

将“文明”与食堂的优惠联系起来,难免让人质疑,“文明”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怎么能够和钱联系起来呢?这似乎是玷污了“文明”!其实不然。处于现代功利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的眼光都在朝“钱”看,无心去管什么��哩叭嗦的文明用语。施以小利,才能让他们的心活起来,去关注文明用语。在大学里,一天得打三次饭,那便得说三次文明用语。人们都道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二十一天,更何况大学整整四年?每天说上三次,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就能深入内心,比起口头上空谈“讲文明”之类的要好得多。既然效果显著,施以小利的手段有何不可。

每一个行当里总得有一个“吃螃蟹”的人,安徽师范大学在倡导文明用语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接地气的尝试。虽然从整体上看这个方法还是有缺陷的,不能保证所有学生讲文明,但这股劲头还是很好的。每一项完美的策划背后都需要长期的努力修正。这种倡导文明用语的做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理念。历史和人民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是正确的,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走上小康道路。类比一下,这种倡导文明用语的方式也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吃螃蟹”创出了好方法。

事实上,使用文明用语也需要一定的勇气。近日报载一名小学生的“伤心日记”:“我努力地给妈妈捶背,妈妈却总是看着手机。”孩子尽孝,父母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傻瓜。时间长了,他们甚至会觉得只有笨蛋才会给爸妈捶背,文明用语只有傻瓜才会整天挂在嘴上。以菜价优惠吸引学生讲文明用语,实际上也是给学生一个鼓起勇气的契机,让学生敢于开口讲文明用语,在日复一日的强化下,终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处处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

我们一直嚷嚷着要“文明”要“文明”,却总是在平日里将文明置之脑后。相比之下,不如切实地抓住人们的心理,以小利诱之,才能让更多的人敢于讲文明,惯于讲文明,营造文明和谐社会才有一点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