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几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大扫除、备年货……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奶奶早早地准备好我们家乡温州有名的传统食物——松糕。它松软香甜,美味可口,是我最喜欢吃的糕点之一。奶奶先把糯米放在20摄度的水中泡8个小时后,捞出来磨成面;接着在糯米面里加入白糖、浊酒、水和面,发酵8小时;然后把和好的面放在垫有干净麻布的蒸锅里,在上面放上红枣、黑芝麻、核桃等,蒸上2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最后再把香喷喷的松糕切成小块,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吃上松软可口的松糕了。
爷爷也把早已准备好的对联和福字拿出来,叫我帮忙一起贴,在我们默契的配合下,不一会儿,对联贴好了,却把我的手弄脏得一塌糊涂,但是我的心里依然非常开心。
除夕那天晚上,奶奶做了许多美味佳肴,想让我们吃上一顿美味可口又满含情意的年夜饭。晚饭后,我们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那时,我还收到了许多压岁包,每个压岁包都鼓鼓的,装满了家人对我的爱。到了晚上十二点,外面传来了一阵阵“噼哩叭啦”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放起了各式各样的鞭炮。这时,天空像是绽开了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为寂静的天空增添了一分色彩,美丽极了!
第二天早上,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我穿上了妈妈早早就给我准备的新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微信上给亲朋好友们送上祝福。
我们家乡每年正月初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民间传统表演活动。还会请戏剧团来表演。他们画着浓妆,穿着五颜六色的戏服,在舞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我听不懂的语言,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们表演很精彩。但可惜的是今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逐浙扩大,这些活动都取消了,我只能在脑海中回忆这些精彩的瞬间,但这依然让我很快乐,很满足。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在这里祝福家乡越来越红火,祝福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我的家乡是坐落在黄山脚下的小城屯溪,它是古徽州首府的所在地,那里不仅有黄山俊美瑰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古民居人文景观,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我虽然生活、学习在杭州,但每个春节,我们一家都会回到家乡过年,家乡才是我们心中年味最浓的地方。
每当过年回乡,还没踏入奶奶家的大门,就有一阵食物的香气扑鼻而来,走进门,一大盆茶叶蛋端上桌,这茶叶蛋是奶奶提早准备的,算准了我们到家的时候,已经煮出很深的茶褐色,带着裂纹,让茶香、酱香浸入鸡蛋,咬上一口回味无穷,我一连可以吃上好几个!茶叶蛋还在嘴里嚼,奶奶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包袱”,它长得像馄饨,但其实用料和包法都有很大差别,但说馅料,黄山人每家都有自己的偏好,根据家人的口味“定制”,各种食材掺杂在一起,可以说是“一户一味”!我好奇为什么过年要吃“包袱”,奶奶说吃掉“包袱”的人,来年生活才能轻轻松松,我恍然大悟,觉得有趣极了!
大年三十,奶奶会亲手把红包塞到我手里,让我放在枕头下——“守财”。在手机支付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都习惯动动手指,发个红包,但我认为那样的“数字”和奶奶亲手给的红包相比,是冷冰冰的,传统的红包更能连接亲情,也让我对理“财”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城市,人们喜欢去餐馆解决年夜饭,觉得更方便。但在我的家乡,家人们会从早忙到晚只为一桌团圆饭,大家说说笑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80多岁高龄的奶奶最享受这个时光,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即便孩子们的吵闹声,哭声,在奶奶听来也很悦耳!
饭后的幸福时光就是放鞭炮和烟花了,看着天空中绽开的夺目花朵,我心里别提多兴奋了,过足了在杭州因为禁燃无法放烟花的瘾。
经济、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都说节日氛围淡了,所以我更喜欢家乡的春节,喜欢它的欢天喜地,喜欢它的合家团聚。“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的春节有着家乡的味道,正如那爆竹声后的春意,久久回荡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