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主任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爱心的老师。跟她朝夕相处的每一个日子里,她无时不刻变换着色彩,令我们生产不同的情绪。
老师平时是黄色的。黄色,令人眼前一亮,感到充满活力。我的老师就是这样,在课间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她微笑着,银铃般的嗓音在教室回荡。我们一起玩乐,一起谈笑。在我眼中,她更像是一位知心大姐姐,也像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一枚“开心果”。
老师生气的时候是红色的。不,红中带黑,还发着紫!老师发火时,眉毛拧成一个“川”字,脸涨得通红,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眼神里冒着“火”光,嘴角上扬着,加上她的“劈书神功”,除了批评对象外,同学们都会避而远之,谁都不想被他那团熊熊怒火烧到。那缕黑色是老师阴沉着的脸,看上去令人瑟瑟发抖。紫色是火焰中的“杀气”,这种气势,即使不说话也能把人闷死。
老师上课的时候是蓝色的。蓝色是一种自然,宁静而静谧的颜色,她的课也是如此。她上课时候,并不是像潮水般猛灌知识,而是像涓涓细流一般,将一点一滴的知识慢慢注入我们脑中。每一节课都是那么妙趣横生,生动形象而又高效。短短40分钟,老师用她的独门秘笈“水流积累法”帮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老师开心的时候是橘色的。她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又如同橘子般甘甜。每当我们取得进步或者收获荣誉时候,老师总是特别开心,但我从她的眼里更读到了一份淡淡的神秘,就像橘色那一丝迷离,或许那是老师在暗示我们不能太骄傲吧。
老师关心我们的时候是白色的。白色除了素雅之外,还有一份圣神。比如一个同学膝盖擦伤了,当血肆意流淌下来之时,当同学就要大喊出声时,一个白色的身影匆匆赶来,一个软软的创可贴及时地贴在了同学的膝盖上。老师关切地问:“还好吗,休息一下吧!”说完便扶着同学离开了。此时,老师真像一位“天使”。
这就是我们的“彩色”班主任老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她帮助着我们,引领着我们攀登知识的高峰。每一天,都是色彩缤纷而有爱的日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的好光景。作为一个杭州人,对杭州的年自然是有几分了解。
贴春联,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习俗,杭州也不例外。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来个除旧迎新,把旧的春联用手撕下来,可那旧的春联就像个淘气的孩子,跟我对着干,紧紧地贴住墙,就是撕不下来。要不就用水攻呢?这个主意不错,我为我的好主意沾沾自喜。于是,我提来了一桶水,用抹布把旧的春联抹湿,再用刷子将它弄下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新的问题出现了,究竟哪幅是上联,哪幅是下联呢?该贴哪边呢?我拿着春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该如何下手为妙。爸爸告诉我,春联讲究平仄,平是一、二声,仄是三、四声,一般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这样我们读起来顺口。我把对联交给爸爸去粘贴,我则站在一旁或帮忙或指导,在那时不时的“右一点,左一点”中度过。直到把上联、下联和横批一一完好地粘贴到门边的墙上为止。我们就这么忙了一下午,这会儿总算大功告成。红彤彤的对联映在我们的脸上。我忍不住轻轻念了出来,下联是:“龙启吉祥云蒸霞蔚。”上联是:“花开富贵人寿年丰。”横批是:“龙腾瑞气。”我突然想起王安石写的那首诗-——《元日》,这虽是常见的春联,但表达不都正是“兴旺”吗?
年味儿,自然也是有美食的一席之地,春卷,是其中的佼佼者。春卷的主要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一口咬下去,喷香扑鼻。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品种有韭黄肉丝春卷、荠菜春卷、豆沙春卷等。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这种丰盛的晚餐,只有在自己的家里吃,才会倍感亲切与温暖。年夜饭,代表了亲人们团聚的激动,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团圆的重视。那时,在屋内,我和家人们围坐一桌,有说有笑,欣赏着屋外的风景和屋内的春晚,品尝着我们亲手做的各种菜肴,突然觉得,所谓幸福,就不过如此吧。
杭州的春节很普通,但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春节,平凡中有着年味儿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