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向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是从古至今中华人民所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而年味,则是过年的一种具象化。
在中国,每当过年之时,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灯笼,贴上对联迎接新的一年。在过年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吃年夜饭。年夜饭就是每年大年30的晚饭。这餐晚饭十分重要,讲究团圆。所以吃年夜饭时,一家人都会到齐,围坐在一桌,喝着小酒吃着菜聊着一年到头来的酸甜苦辣。这是一种年味的体现。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便是领压岁钱了。大年30那天,长辈是需要给晚辈压岁钱的。有的给200,有的给400,有的给600……给的数目是根据亲缘关系决定的。但大多都是双数,因为这表示吉祥。压岁钱拿到手不能马上用掉,需要在睡觉时放在枕头底下,到了大年初一时,压岁钱便可以大用忒用了。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一种方式,这是小朋友们的最爱。因为五彩缤纷的鞭炮看上去漂亮极了,还能发出各种响声。每当放鞭炮时,旁边总是会有很多小孩子,他们围在一起,发出各种惊叹的声音,当大炮爆炸时,还会不时有惊叫声传来,好不热闹。放鞭炮还有时间规定,当跨年的时候,也就是晚上12点时,每家都需要放一大挂鞭炮,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最后一种重要的年味,便是祭拜先祖亲人。大年初一,每家都会买上一大挂鞭炮,两根香烛,三根香和钱纸。把这些带去亲人们的坟墓,将钱纸烧掉,点上香烛和香,再放一挂鞭炮,也就算给先祖亲人们拜年了。
中国的年味是很浓郁的,可如今步入现代,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慢慢盖过了传统节日,越来越多人不重视中国节。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华年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精神。读书、学习,这正是我们现在所需做的事情,我们要弘扬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神。
在周恩来十二、三岁时,中国被外国所欺辱,他的伯父和他聊天,说道:“中华不振”,当时,周恩来和同学,闯进租界,看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在吵着什么。周恩来赶快跑了过去。了解了情况,是一名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扎死了,那个妇女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可以帮她,可是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十分气愤,握紧拳头。但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这样呢?这是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后来,上课时,老师问他们都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一代国家总理。
我们应该学习周恩来总理,他那句话,可以引起许多人的赞叹。我们有梦,国家有梦,都是中国梦,我们有努力实现中国梦,只有刻苦读书,才可以让中华崛起,不让其他国家欺负到中国。
在古代,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包青天从小就机智聪明,勤学好问,特别喜欢推理断案。他与一些长官密切交往,学习了不少的断案方法,他可以查到任何蛛丝马迹,排查出最后的犯人,为民除害。他一直努力学习法律知识,为中华人民除害。他那也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表现。
这两位名人都在为中国而着想,为中华人民而着想。他们一生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了实现中华崛起的梦想而努力。看到这些伟人的事迹,我一想,我们每天在学校,有的人虽然身在学校,但是心里想的却是和学习无关的事。这样怎么可能让中华崛起?但是还有的人与其相反,在校园里尊敬师长,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这样才可以让中华崛起。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学习周恩来总理的读书精神,胸怀远大的理想。做一个生活上朴实,学习上认真的有志向,有毅力的少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有困难时的前进动力,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可以让我们在艰难中依然奋发图强。我们读书就是为中华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