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岁月与性情读后感1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93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周国平的自传体回忆录《岁月与性情》,有点感触,不禁想要对镜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鉴于深刻的思想有时要依托审慎的文字,所以就有了这篇读后感。

周国平是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擅散文。所以他的自传《岁月与性情》,没有一般哲学家那种抽象神秘的惯用腔调,却也不乏深邃,至于能从简单的语言,平凡的经历中透露出永恒的一面,更是令人赞叹。

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儿时记忆、北大岁月、农村十年和走在路上。这四部分分别代表作者成长的四个阶段。从记忆中的童年期到高中毕业的13年,从走进北大到离开北京的3年,从进入广西农村锻炼到重返北京的10年,一直到现任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25年。不论哪一部分,作者都以一种客观的心态,真实的状态解读自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尽可能的诚实,正视自己的任何经历;尽可能的超脱,从自己的经历中跳出来。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这两点应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说能够做到诚实,超脱就很困难,事实是这两点周国平同时做到了。他甚至愿意说出一般名人羞于启齿的个人隐私。拿他的个人情感为例。他经历了三段婚姻,前两段在别人眼中无疑是失败的,但他却愿意将它们公之于众,甚至说出了自己当时的体会以及对人性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与包容。

《岁月与性情》带给人最大的启迪是“要活出你自己”这是一本真正净化心灵的书。它不同于普通说教式的成功之道,却是真正的心灵鸡汤。我认为好的自传不仅能使读者了解作者,喜欢作者,更能激发读者试图了解自己的强烈欲望,最终净化与之接触的心灵,使人们能更好的生活,后一点是最重要的,而这本书就做到了。

《岁月与性情》讲的是“真性情”三个字。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却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当我们陷入生活事业的泥淖时应该怎样渡过,我想每个人的攻克之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真实的事。这一点可以通过读这本书深切的体会到。

说到真性情,很自然的让我联系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是一名教师,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在我看来,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而应更注重人文性。教师的一举一动,优秀的品行,真实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下一代,这点点滴滴综合起来就是真性情。做人就应该做有真性情的人,做老师就应该做有真性情的老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是一群有真性情的学生。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坚持生命的信仰,潇洒地绽放……

——题记

回到老家小巷,青石小径“哒哒”作响。不经意间瞥见门后的一隅,驻足,一树繁花,满眼惊讶。

那棵玉兰,是去年爷爷带回的,黑黝黝的枝干蜷缩一团,脆弱的枝干一折就断,叶子耸拉,心生怜爱,把它安置于墙角,心中寄望它可以挺过寒冬。

寒冷而漫长,她却在墙角静静伫立,偶尔吹过的寒风卷着那孱弱的身影微微倾斜,尔后,却又慢慢直立起笔直的躯干。月影投下淡淡轻盈的月光,给玉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也算是些慰藉吧。她的根系将脚下的泥土抓得牢牢的,仿佛这是最后一根希望稻草。有时,有鸟雀稍稍停留,平添了几分生气,就这样,熬过冬天。

寒冬拂晓而去,迎来的是初春的暖意盎然,总算,枝头冒出来一些嫩黄的花骨朵,像小脑袋探求初春的踪迹,点缀着这一墙角的风景。

谁知天不随人愿,那一夜的暴风骤雨剥夺了我最后期望,尽管弱小的花苞紧紧抓着枝头,却也终究敌不过暴雨的摧残,雨水打湿了我的眼眶,那些新生纷纷零落,任凭雨滴无情的撞击。苍天连一点希望都不肯施舍。我,别过头去……

或许是没了期待,转眼,也就淡忘了。不曾想过,有这番风景。

不知是怎样的坚强、怎样的坚持挺过了这场风雨,朵朵素白的花瓣上,罩上一层柔和的暖光,脚步声停在绿叶之间,稚嫩的花叶微微颤动,昨夜的露珠镶嵌在花瓣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而那散落在黝黑枝干上的花,则像在黑夜中闪耀的星辰,孤芳自赏。玉兰潇洒地开放着,纯净、素雅,像一位清纯的南国女子,行走在青黛色的小巷中,回眸浅浅一笑,便是倾国倾城的春色。枝头的玉兰花绽开了浅浅的笑脸。这是经历了多少风雨而炼就出的从容与坚强!

心灵深处深深触动,世间无数人不正像这棵玉兰一样吗?用自己的努力,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坚持生命的信仰、拼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