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作文800字

admin 初一作文 2023-09-21 81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教育要学会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感恩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他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流传至今。于是乎,每每到了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学校便会组织我们一起向亲人表达感激之情,或书信,或献花,甚或跪拜。当大家沉浸在这感恩与被感恩的氛围中时,我的内心却对这热闹生了一些疑惑。

究竟什么是感恩呢?在我看来,感恩,首先是要有“感”的意识和能力。“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思考和品味。感受他人及时的帮助与支持,感念他人关键的点醒与扶持……来自陌生的帮助常常让我们庆幸自己的幸运,也不吝自己的感激之情。但是,我们对身边的帮助却常常迟钝又无感。与亲友的长久相伴,让我们常常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将朋友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自然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劳与朋友的可贵,也在无意中伤害了最亲近的人。

曾经看过一篇名为《一碗面而已》的文章。文中的女孩因为和妈妈争吵而离家出走。在饥肠辘辘之际,偶遇一个热心的面店老板,老板请她吃了一碗热腾腾的面,令她感激不尽。最后在面店老板的引导下,才领悟到妈妈日复一日的、平凡的爱的难得和珍贵。来自陌生人的一碗面,固然满怀温暖与善意,长久相伴的默默付出,更是含蓄而长情。我们要学会感受那些细小的、平凡的人或事中饱满的深情,不要把它们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弃如敝履。就如同,我们要“感激月亮,更要感激太阳”。

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去感受,还需要打开感恩的眼界。我们不仅仅要感恩,人生顺境,更要感恩逆境与挫折;我们要感谢太阳带给我们温暖,也要感谢风雨教会我们坚强;我们要感念鼓励带来的激情,也要感念批评教会我们成长;我们要感谢一时的帮助,更要感谢一生的指导与引领。用一颗善良、柔软、敏锐的心,感受爱,感受温暖,学会感谢生活中所有的阳光灿烂、雷霆雨露。

当然,感恩并不仅是一句简单的道谢,甚或是机械的跪拜,而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去感受,然后付诸行动,去回应,去回报。只有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满怀感激,才能自觉自愿、自然而然地把感恩变成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就是习得一种惯例。即一件事情做得久了,潜移默化于内心中,固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推而论之,当许多人都学会感恩,那么感恩也就演变为一种习俗,一种传统,而非特定节日的特定形式。

拥有一颗能够感知的心,积极地去回应,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吧。

花鸭钻出门洞,扑棱着翅膀,欢快地冲向池塘。

一夜幽梦,池塘尚未醒来。花鸭们调皮得很,非但没有屏声静气,反而肆无忌惮,把池塘光洁的脸面踩成了大花脸。闹够了,花鸭们才停下来梳妆打扮,镜中靓影,让它们愈加兴奋。它们尽情伸展腰肢,“呱呱呱”欢呼雀跃。欢呼声,引得一只不知名的白色大鸟,不知从哪里钻出来,蝶舞着,降落在一蓬水草上。花鸭们瞬间安静,偏着脑袋,打量这个闯入领地的天外来客。它们发现,白鸟除了拥有一双大长腿,一袭素衣,瘦骨嶙峋,哪有它们长得丰腴漂亮。花鸭们放了心,谁也没有招呼不速之客的闲情,比赛般扎着猛子,探秘水底世界。

池塘睡梦正酣,被花鸭乱了妆、搅了梦,气得七窍生烟。烟雾攀着芦苇的枝干,傍着水草的嫩叶,偷偷析出水面。起初,雾气丝丝缕缕,浅浅淡淡,不仔细瞧根本看不见。渐渐地,雾气胆子大了起来,不再藏着掖着,堂而皇之从空旷的地方袅袅升起,仿佛老渔翁在空中收着渔网,收啊收啊,怎么也收不完。后来,雾气更加恣意,整个池塘仿佛就要开锅,根本看不清水面。绵绵不断的雾气,汇聚成一团团白云,柔滑得像绸缎一样,在水面悠来荡去。雾团越来越多,越来越厚,成了天地主宰,雪了树梢,白了田野。

雾团是有女儿心的,它貌似坚韧,其实纤柔。初升的太阳,顽皮地跳上半空,迫不及待取出胭脂,悄悄涂抹大地。雾气被太阳的气息迷醉,生动起来,红了脸,酥软了身体,美艳不可方物。

晨钓的人,三三两两来到池塘边,和食,撒饵,凭借声音,互问早安。朗朗的笑声,在浓雾中犹如天际惊雷,声音虽小,却仿佛滚动在耳边。花鸭们受到雷声惊吓,不辨方向四处乱撞,试图找一处唯我独尊的地方,岸边那么多人,哪能如愿。它们心惊胆战,借着浓雾遮掩,悄悄爬上岸,簇拥着落荒而逃,往日自诩淡定的八字步,早丢到了九霄云外。连那只不知名的白色大鸟,也在浓雾中失去踪影,想必自来处来,向去处去了。

太阳来了,雾羞涩地躲开,皑皑雾气,渐轻渐淡。池塘发完牢骚,慢慢平静,现出蓝天清新的模样。就在这时,乳白的鱼漂,出现一丝扣人心弦的颤动,不用说,这又是一个收获满满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