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洁良”微博上的不正确言论,引起国人的愤怒,然而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查了这个“洁洁良”来龙去脉,她竟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
这不免让人们对我们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师说》中曾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如今,不少人将其颠倒,仅仅重视其“授业”“解惑”的功能,而将“传道”职责丢到一边,因此,在这种极端功利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是一群学历和素养不匹配的“人才”。
在如今这个以应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的社会,往往会导致老师一味地偏袒那群所谓成绩优秀的学生,久而久之,他们便可能会感到理所当然,一切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像“洁洁良”这样数典忘祖的“人才”和人渣又有何区别?只不过比人渣们多披上了一件华丽而光鲜的外套罢了!
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心怀感恩,才能顺风顺水,然而,在这个世上,能做到心怀感恩的又有多少人,就像“洁洁良”那样,倘若她能够心怀感恩对待这一路以来培育她成长的老师、母校、祖国,而不是去侮辱我们的祖国,她的前景也许不可估量,可她却不懂感恩,像她这样的做法定会受到世人的唾弃。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的人并不在少数,就像那些乱丢垃圾的人,他们丢掉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他们的道德和素质,清洁人员辛苦为我们打扫干净环境,那些人却不感恩他们的辛苦劳动,而是糟蹋他们的劳动成果,如此之人,难道可以称之为会感恩的人吗?
倘若,人人都学会感恩周围的一切事物,倘若教育更侧重于“传道”,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解惑”与应试,我们就可能拯救一大批的“洁洁良”,而不是等到事件再次爆发时,再来进行痛定思痛的处罚、反思。
在成长之路,我们只有心怀感恩,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那敦实粗壮的树桩,静静地伫立在那儿,微风轻柔地抚过树墩上圈圈深浅不一的年轮,年轮环绕着的是我童年无比美好的回忆,肆意而宁静……
我的童年回忆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很小的时候,院子里便有了那棵龙眼树。夏天,它伸展着浓密的枝叶,仿佛一把巨大的、碧绿的伞,撒下一片甘甜的凉爽,拂去一片燥热。冬天,背靠树干,它用双臂把你圈在怀中,丝丝暖阳透过树杈的缝隙落下,有一种别样的温暖。但我更爱夏季末端、秋季将近的那段瓜果飘香的日子里,龙眼树上的累累硕果。
这几日的龙眼树分外可爱,茂密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果实,是龙眼树在阳光、雨露下孕育出的结晶,颗颗饱满的龙眼汁水仿佛要溢出来似的。这时候,一大家子人都聚集到院子里。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舅舅舅妈,哥哥弟弟妹妹和那只慵懒蜷曲在树下的大黄,人很多,但却没有那繁杂的喧闹,唯有偶尔的蝉鸣和那份安然的宁静。
哥哥总会“蹭蹭蹭”地窜上树,我和弟弟妹妹拿着超大的盆子接住树上“噼里啪啦”往下掉的大龙眼,盛了满满的几大盆。大人们便嗑着龙眼,边小声的唠着家常。我们便一手一把龙眼,在这阴凉的树下玩着简单的“弹珠”游戏。夏日未尽的微燥的风迎面而来,却是那样的清凉。
一掰,一捏,晶莹剔透的果肉入口。在那软软的,却又不失嚼劲的果肉上一咬,清新爽口的汁水流淌在口中,将籽吐出来,水果气息充溢了全部神经。即使吃过很多次了,还是让人无限流连和回味啊……伴着那阵阵的聊天声和那细细密密的笑声,分外美妙。就连大黄也舒展舒展了它那慵懒的腰姿,在树荫下缓缓踱步。苏轼说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想把它化用过来:“日啖龙眼三百颗,不辞长住外婆家。”嘿嘿!
这便是我外婆家的剪影,美好而清晰。渐渐的我长大了,但在乡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那陪伴我的龙眼树被砍了,大黄也已经不在了,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是,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留得住乡愁,但不变的终究还是那份浓浓的亲情。外公外婆那和蔼的微笑,弟弟妹妹那不变的乖巧与可爱,那共啖龙眼的欢乐……这便是我不变的故乡,我浓浓的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