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仁义,仁义是一个千年古镇。每年的四月初一和十月初一都有两次传统的集会。
我从来没有赶过,因为我生下来就在县城,回老家的次数也很少,只是听爸爸在茶余饭后讲起过。每次的集会有三天,集会上是要唱戏的,戏台就搭在政府院内,三天七场戏。集市在街道上,我也曾经在仁义街上走过一两次。说是街道并不宽,有城里的两个巷子那么宽。稀稀疏疏的没几个行人。两边有两排老式的瓦房。爸爸说那是公社时期的供销社和人民公社大食堂。说起来最让爸爸兴奋的是仁义枣糕。
他说小时候每次集会上,都有个买枣糕的老头,嗓门特别响。枣糕也特别好吃,他们那些小孩会问大人要上三五毛钱,买上手掌大的一块,边赶集边吃。说起枣糕,姥姥也会做,我也吃过,而并不像爸爸说的那样怎么怎么好吃,也许他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是饿昏了,看见什么都好吃。可爸爸说起时眼中都放着异彩。
有幸今年四月初一写礼,正好赶上仁义的集会。本来就狭窄的街道两旁被那些做小买卖的商人摆得满满的,中间是那些周村赶集的老乡,有走过来的,也有走过去的。整个街道显得熙熙攘攘。
“枣——糕——”声如洪钟叫喊盖过了整个热闹的街市。这就是爸爸“传说”中的仁义枣糕吧。好吧,今天说什么也要尝尝仁义的枣糕,证实一下爸爸的“谎言”。我便拉着爸爸的手循声挤过去。卖枣糕的就是爸爸说的一个老头,可爸爸说那是他儿子,光秃的脑袋顶上勒着一条叠着窄窄的白毛巾。周围围了许多人,他边收钱,边切枣糕,嘴里还边喊着。我拿着十元钱挤到跟前,买了也就巴掌大的一块,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啊,真像爸爸说的那样好吃。比起姥姥做的就更不用说了。软乎乎的,咬到嘴里黏黏的,甜甜的,一种醇香的味道。我让爸爸也吃了一口。爸爸说:“就是这个味,和原来的一样,没变。”爸爸满足地啃了一口,我边走边吃,一会儿便吃完了。
那种味道至今让我回味无穷。仁义枣糕就是好吃,有机会回到仁义赶上集会,我还要买上大大的一块。
“你这本书几块钱?”“便宜一点吧!”“我这本书可遇不可求。”……讨价还价声和不同叫卖声在操场上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是因为我们学校今天下午开展“淘书乐”活动,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参加。这或许是我们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了,怎能不让我们激动不已呢?
随着毕老师一声“我宣布淘书乐活动正式开始!”同学们都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来到各班书摊前挑书。我也想“淘”几本适合自己看的书,约好周子诺同学到处去逛。只见每个班都进行得热火朝天,有的把书摊装饰得极其美观,有的设计了精美的销售海报,有的想出了独特的促销活动。这招揽顾客的办法可真是绝,我的情绪也不由自主地被带动起来。逛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班的摊位前。猛一看原先那一本本五颜六色的书,此时似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看来我们班的生意特别好,负责销售的同学真能干。
逗留了一会儿,我和周子诺又出去“浪”了。突然我看见了弟弟,他正在抹眼泪伤心地哭泣着。我急忙走上前问明缘由,原来他去书摊买书,钱给了书却没拿来。这样的事情竟能发生在他的身上,真是服了他了,我这个做姐姐的只好陪着他去拿书喽。
帮弟弟拿回书之后,我又回到了自己班的摊位前,发现还有十几本书没卖出去。于是,我在心里琢磨着怎么帮忙去卖掉。我这样想着,突然看见一个脸上满是麻子的男孩站在我们的摊位前,正犹豫不决地看来看去。我看出他的心思了,特意走上前去诚恳地对他说:“这位同学,你要买书吗?”那个男孩略带腼腆地说:“是。”我拿起周子诺的那本书,一本正经地问他:“你在班里排名第几?”“第一!”他拉长嗓门高声地答道。看他那十分骄傲的神情,我的内心不禁吐槽了一下:这是什么运气啊!接着,我又迫切地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现在你快上初中了,能保证以后你在班里还是第一名吗?”那个男孩没有话讲了。我便趁热打铁,一边扬扬手中的书,一边诚心诚意地说:“你买下这本书吧!买了这本书之后,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你的时间了,这样你的成绩就会越来越好!”那男孩被我说得一愣一愣的,呆呆地说:“这本书多少钱?”“七块五!”我脱口而出。他爽快地给了我十块,我立马找给他二块五。男孩捧起书美滋滋地离开了,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中感到莫大的兴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向别人推销东西。但一种愧疚感莫名地涌上我的心头,我这样做好像在欺骗买家……
讨价还价声、叫卖声奏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飘荡在操场的上空。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淘书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