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我用手揉了揉眼睛,“毛”?我低下头看了看我的手,怎么是猴子的手掌?不对劲!不可能!
我快步到房间衣柜的镜子前,这是什么鬼?我怎么头戴金箍,满脸是毛,尖嘴猴腮?手中忽然又多了根棍子,定睛一看,竟然是传说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我大吃一惊,我竟然变成了孙悟空!难道是梦?算了,不管了,变成孙悟空也好,现在就可以去抓妖怪可了。我喜出望外,立马冲出门外,驾上筋斗云,直冲云霄,俯瞰大地,只见条条马路纵横交错,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辆辆汽车好似一只只甲壳虫在其间穿梭,行人就像一只只小蚂蚁一样爬行。我降低云头,眼下的景物慢慢变大了,能清楚地看到我熟悉的城市了。突然,龙湖大桶水路口,发生了一起两车相撞的事故,出事地点的车辆拥堵了,后面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好。我见状,立即施法,把事故车辆给运走了,将伤员立即送往医院,随即通知交警前来处理。事故地点的交通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我又穿上铠甲,驾着筋斗云,来到城市上空,用火眼金睛看了看,不远处,有着很重的妖气。我立即命令筋斗云使用最快的速度前往那儿。果然,是白骨夫人带着她的仆女。我用金箍棒三下五除二就把妖怪打死了。人们大声喊:“您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是我们的救世主!”
我听了,感觉自己太伟大了,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突然听到:起床了!起床了!我从梦中惊醒了。原来是我做了一场梦啊!
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有人认为,龙是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只是功能和能力被神化了而已。也有人认为,其实龙只是被虚构出来的神话生物。但是,无论龙存不存在,它都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包含了平民百姓和王公贵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龙图腾形成的原因,是早期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人们对自然生物充满了畏惧和崇拜,迷信超自然的力量。龙,也就诞生了。
在中国,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与帝王相互结合崇拜阶段,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阶段,在图腾崇拜阶段,部落将龙视作图腾,作为祖先和标志。之后,在神灵崇拜阶段,人民将龙视为神灵,将龙神化,作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
而在龙被神化之后,就有点意思了。龙逐渐成为了帝王的象征,帝王为了统治人民,把自己说成受龙神保护的人,或者直接将自己说成龙神之子。这样不仅仅为自己赢得了人民的崇拜与信任,也逐渐提高了龙的地位。
在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了五色龙崇拜。
最后一个阶段是佛教娜迦龙与中国龙相互结合崇拜。隋唐时代,佛教飞速传播,佛教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了中国,原来的中国只有龙神崇拜,并没有龙王崇拜,随着佛教的传入,才慢慢有了龙王。而随着佛教的传入,龙宫、龙女、龙王也逐渐传入中国。
龙的形象不是一天两天就设计出来并且一成不变的。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龙的形象随着内涵的变化而演变着。在远古时期或者努力社会早期,龙的形象是模糊而粗糙的。随着经济发展,宗教观念的改变,民俗风情、自然环境的改变,龙图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商代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往往是夸大头部而简化躯干,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令人可怖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从而出现了朝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春秋战国龙则通过镂空或浮雕或片状或谷纹,饰以水滴纹纽丝纹尽显秀美矫健;秦汉的龙仍然保持龙的秀美,不过用尖角利齿增添了积分雄浑豪放;六朝隋唐时由于技艺提升,龙纹越来越成熟,华文开始繁复,龙身变长,飘逸而健硕;辽宋金元时期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特点,增加了海水纹,如意纹等元代特色,细节发生变化,变得更加肥硕;明代晚期龙纹在神韵上有一种呆板苍老感,缺乏龙的生气和活力。;清代龙纹的形象较明代更为苍老,可谓之苍龙,尽管刻画细腻如微,但缺乏神韵和气势。龙的形象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意境情趣。
随着龙文化传入民间,一些活动也逐渐在民间出现,如赛龙舟、舞龙灯等。这标志着龙文化逐渐被大众接纳,同时,龙,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