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暑期生活,那真是其乐无穷,每一段日子都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好,现在就让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七月初,我报了乒乓球班,每天去学习打乒乓球,除此之外,我和好朋友们每天早上七点准时约好去打乒乓球,互相对打,练习教练指导的发球动作,不厌其烦,听着蝉儿在树上高声鸣叫,感受着闷热的空气,我们汗流浃背,乐此不疲,院子里面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个暑假,我的球技有了很大的进步。
七月末,天气格外的热,地球变成了一个火球,一切都宁静下来,像平静如水的湖面一般。因为热,没有一个好朋友出来玩,我也只好安静下来,和爸爸妈妈走进家乡郊区的树林,发现大自然的美,窃听鸟儿的倾诉,欣赏花儿的舞蹈,观看世界的美丽,我被自然的美妙陶醉了,痴迷了。
八月初,我和爸妈去了北京,因为要治好我脸上的胎记,每次的北京之行,对我来说并不是去旅游而是去治病,我极其担心害怕不情愿,可面对爸妈的良苦用心,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出发了,可这次出行让我难以忘怀。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我们的车厢有一位健谈的爷爷,他已经76岁了,精神矍铄,谈吐不凡。他是去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办签证的,我们一时惊呆了,这样一位老人专门坐火车去北京办签证,而且已经去了好几个国家了,他的广识博闻令我们折服。聊着聊着,这位爷爷谈到了现在孩子的学习,他讲了自己学习的经历,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老牌大学生,但他小的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他就到处找书看,偷偷学,因为对知识的渴望,他到十岁上学了,一上学就是三年级,他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即使上了大学,毫不懈怠,每天做几千道微积分的题,一定要把知识搞懂学会。听了爷爷求学的故事,我才知道我现在的学习条件多么的好,我也要向这位爷爷学习,勇敢面对心中的畏惧,努力学习,做一个更坚强的自己。
八月末,妈妈和我到了外婆家,乡下生活可比城里美多了,空气清新,凉风习习,还有可以和我那调皮捣蛋的哥哥上山捉野兔,下河摸鱼,捉螃蟹,骑车兜风,玩累了、饿了,在果园中随便摸个果子一吃,玩的疯的我都不想回家了。我们玩的尽兴了,脏的像个小猪一样,外婆却慈祥的笑着抚摸着我们,虽然我们的衣服肮脏无比,但是我们的心灵纯洁无瑕。晚上睡在硬梆梆而暖和的炕上,盖着舒服的棉被,蛐蛐唱着嘹亮的歌伴我入睡,这样的乡间生活真美!
这就是我的暑期生活,丰富多样,有喜有忧,受益匪浅!
贾平凹在《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中提到:“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儿时也长听师长教诲: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此间且不谈读书,单论有益或有用于社会这个念头。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需要”的心态是一种自身价值被社会认可的典型表现,是人社会化的必然。旁人的一言一行,往往都直接间接地表示着我们自身被社会需要的性质和程度,这种体验浓缩为价值观,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上面所讲的两例。
这种心态的好坏须作两面分析。
一方面,被需要证明了人的价值,是我们从社会换取生活资料的依仗,我们由被需要而获得体面生存的权利,同时也让我们有融入一定范围社会关系的资格。
被需要的心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文化积淀中,因其普遍性,就逐渐上升为一种品德。人因追求被需要,即对他人和社会的有用的自我价值感,而成为高尚。若绝大多数人都在这种价值观的认同中生活,全社会就有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先人后己、助人为乐等等美德都将获得其存在的基础,社会的和谐发展遂成为可能。
可另一方面,被需要的心态也不能走极端。
从心理学角度说,被需要的心态,其实也是人自身的需要。每个人除了生存安全的需要,也有谋求社会认可的需要。但若不恰当地去争取,让被需要的心态过渡膨胀,就很有可能滑向人的“异化”,逐渐乃至彻底丧失了自我,部分甚而完全为了他人而存在。
其错误在于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被需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人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全部建立在满足他人上。爹妈指东我不西,孝则孝矣,是谓愚孝;国家说南我不北,忠则忠矣,是谓愚忠。中国2000年来封建价值观最深刻的弊病,就在于时时刻刻都想将人变成王利发式的“顺民”,以为统治者“吃人”降低难度。在各种巧妙的语言陷阱和反胃的道德灌输中,“被需要”变成了“肯听话”。于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种台词就公然出现在了春晚上;年轻人为了抵抗这种异化,竭尽全力地叛逆,处处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蜕变为另一种异化。
因此,被需要的心态,一定得融合积极正面的社会责任感和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才能良性运转。我们要牢记,被需要的确是一种价值体现,人的社会性本质正寄寓在这种心态中,不管课本里或老人们的语言看起来有多土,它还真就是对的。同时,我们也得思考自己“被需要”的具体内容:社会究竟需要什么?这些需要合理吗?它应该需要什么?它除了需要各种具体的技艺和服务外,除了需要每个人真诚的奉献和付出外,更需要每个人都能成为自由发展的人,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强大而和谐的个体。
这时,“被需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态,而是由普遍的心态,上升为个性的理智,从“时常渴望”上升为“时时奉行”,人与社会才完美的统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