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权威机构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有温暖的家”是最重要的,普遍崇敬自己的父母。由此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调查的最后,四、八年级学生大多认为家长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而对于道德品质、心理状况等,关心甚少。我并不赞同这种现象。
我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成长意义重大,因此家庭教育更应注重完全人格。
完全人格可以使孩子快乐成长。要知道,一个人并不是健康就会快乐,有人无病缠身,整日唉声叹气;有人身患重病,仍旧乐观豁达。一个人也不是学习好就会快乐,有人常常满分,却因一次不达而悲伤;有人从未满分,依然笑口常开。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志,习惯的兴趣爱好,却能使人快乐。健康的心志使人乐观面对生活。而兴趣爱好再在做的时候必然是愉悦的。因此完全人格是重要的。哪位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整日闷闷不乐呀!
完全人格可以使社会安定,国家强盛。古时,孟子曾说“舍身而取义”,为今天世人所称赞。我想此中的“身”即身体健康与安全状况,此中的“义”即道德品质,心里状况。由此可看出完全人格的重要性。试想,一个道德修养高,心理健康的人与一个道德品质不足,心理不健康的人谁危害社会与国家的可能性更大呢?答案自是不言而喻。心里状况不佳甚至还会导致对自己的不尊重,严重时可能会使自我了断对社会和谐也是不利的。由此可见完全人格的重要。
家庭对于每个孩子都是无比温暖,无比依赖的。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就像我们批评一个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的人会说:“没有家教”而不会说“老师教的不好”毕竟,老师能传授的大多是知识,而父母能教给孩子的,是人生啊。健全人格,百利而无一害。完全人格,会使一个人快乐成长;会使一个人令人尊重,会使国家社会和谐安定。
所以我在此呼吁各位家长:不管因为爱孩子还是考虑国家社会发展,都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完全人格啊!各位,请从从现在开始吧,我相信将会有更多快乐的孩子,社会的栋梁!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一被提出就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去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成为无数人立志的目标。
可为什么要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呢?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不只有当下的动荡不安,去寻找诗和远方,发现生活的美好,才能使人生更富有意义,使生活不沦为“活着”。
当然,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有个重要的前提是“安身”。只有活着,才有好好生活的资本。怎样得以安身呢?我以为它不止步于苟全性命,它更要求我们有家国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在身处茅草屋难以维持生活的情况下依旧忧国忧民,即使难以安身也心系祖国。诚然,我们未处在从前那战火飞扬的时代,但那份厚重的家国情怀应该永存于心。
有了生存的资本,就应该去寻找生活的诗与远方了。生活的诗与远方让人能苦中作乐,让人能在漫漫人生路上寻一方静谧的湖,将生活的苟且沉入湖底。只是寻找的旅途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的枷锁,冲破禁锢的牢笼。
乐观造就着卓绝,勇敢成就非凡,这是人生中不变的真理。霍金说过“在我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在世人眼中,遭受了莫大不幸的霍金放宽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苟且,造就了他的卓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患有脑瘫却立志成为网络作家的刘晓琳,被渐冻症折磨却转而致力于绘画与慈善的汪玉婷,他们用乐观这把钥匙,打开常规的枷锁。而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困境中,勇敢是冲破牢笼的力量。平昌冬奥会上,滑雪选手伊丽莎白本是一名业余的滑雪爱好者,但她在面对难关与旁人的阻拦下勇敢前进,她的勇气成就了她的非凡。他们向我们证明,要乐观、勇敢,才能寻找到生活中的诗。
寻找远方,是无数人心之所向,但它要求我们放远眼光。代表着成功的马云说:“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容易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和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放远眼光越来越成为必需,放远眼光,展望未来,才能看到生活的远方。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去寻找生活的诗和远方吧,不只为了活着,更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