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在茂名生活了许多年的人来说,你可以不认识“姚明”、“刘翔”,但是你一定认识“冼夫人”,一个全茂名家喻户晓的人。
想认识这个人,就一定要去“冼夫人庙。刚走进里面,一个手持宝剑,身骑骏马的女人雕像便挺立在你的面前,再往里走,就是“冼夫人庙”了。
六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就来到了这里。从这精美的园林,高大的雕像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冼夫人的敬意。但是有一点很多同学没有注意到,对我来说却是印象十分深刻。不管在冼夫人庙的哪个角落,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竹子、松树的身影。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人们只种这两种植物,而不选择种一些榆树,柏树,槐树等的树呢?我仔细思考了一会儿,才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竹子和松树是人们所说的“岁寒三友”中的其中两者,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而冼夫人英勇抗敌,不畏强敌的精神不也正是它们的精神吗?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它们的衬托下,冼夫人的雕像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冼夫人庙也因此有许多亮点。
通过此次去冼夫人庙,我认识到冼夫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学习这种精神,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声音,伴随于我们身边,你如果身处操场,可以听到同学们嬉戏欢乐的声音,虽吵闹却美好;如果你身处海边,可以听到海水击打沙滩,悠然的声音,祥和又平静;如果你身处旧时的小巷,可以听到人们踏着自行车,摇着铃铛舒缓的声音,平淡又充实。声之美,美的是一个世界。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我撑着伞,缓缓踏着步子走在街上。前方有一群人不知在围着什么看,我走上前一看,是一位小男孩。看上去大约四五岁,眼睛大大的,鼻子也挺挺的,好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
问了路人,才知道原来这小男孩是跟着爸爸出来不慎跑丢的,由于不知去哪找爸爸,已经在这坐了一个小时了。有好心人想送他回家,记不住是在哪条路了。爸爸的电话也不记得了,而且还不认路。
众人正发愁该怎么办时,似乎听到了遥远的地方传来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小男孩听到这个声音,脸上立马阴转晴,从坐着的石头上蹦起来,大喊:“是我爸爸在喊我!”众人大喜。男孩马上开始寻找那声呼唤的源头,却不料那一声之后,就再没听到声音,人们只能确定那声呼唤大概的位置,一时又失去了方向。
没过多久,又传来一声呼唤,这次很近,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就在后方不远处,我们连忙带着男孩朝那边奔去,男孩也开始大喊。
总算,没过多久,我们见到一位高大的男人,看上去,小男孩是那位高大的男人的缩小版,很相像。男孩飞奔过去,抱住他爸爸。他的爸爸身上都湿漉漉的,一时分不清楚是雨水,还是泪水,他一把抱住自己的儿子,身子不住的颤抖着。他向人们激动地挨个道谢过去。道谢完后,便带着小男孩走了。我看着他们的背影,雨停了。
嗯,雨停了,人找到了,回味那声呼喊,其中蕴藏着多少让人说不清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