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我不仅学会了观察小动物,还学会了骑平衡车。平衡车是怎么来的?请听我娓娓道来。
在寒假前,舅舅就神秘跟我说:“胡畔,到寒假我送你一个东西。”“什么东西?”我不解地说。“平衡车!”舅舅回答。“真的吗?”我兴奋地说。“那当然,”舅舅回答,“我怎么可能骗你?”我开心地叫起来:“耶!”
今天,我才发现舅舅原来是说话算话的,因为他终于把我梦寐以求的平衡车给带回来了。舅舅一边用双手小心翼翼的递给了我,一边对我说:“小心点儿,这个很重的。这个摔到地上就坏了。”我一拿过来就把它放在平坦的地上,先把左脚放上去。“嘀,嘀,嘀”平衡车发出这种声音的时候我已经两只脚都站上去了。突然,这个平衡车开始“不听话”起来:一个劲地旋转,把站在上面的我转得头昏眼花,我迫不由己的下来了。舅妈看到了我这个样子,不禁的捧腹大笑起来:“哈哈哈哈……胡畔,你连这个都不会啊?我来个你做个示范!”舅妈迅雷不及掩耳的站了上去,我刚想说祝你摔跤,可是这“不听话”的平衡车变得听话起来,要它往前就往前。舅妈还对我说:“玩这个上去必须得要迅速。”便下来让我骑。
我快速地站了上去,刚刚“听话”的平衡车又“不听话”了。它又开始了旋转。舅妈在一旁着急的说:“先找到平衡感!”我努力的把两只脚摆平,旋转渐渐的慢了下来。终于,这平衡车“听话”了。我把两只脚尖往前就前进了,往后就往后。我慢慢地学会平衡车后,这一项运动几乎成为了每天都要运动的了
我不仅有平衡车,还有一身骑平衡车的“好功夫”!
下课时间,杨老师把我和几个同学叫进办公室,让我们把鸡蛋、水、盐、糖和可乐拿到教室。
这下教室可炸开了锅:“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呢?难道是要做可乐鸡蛋吗?”嘴馋的同学用手指蘸了糖用舌头舔了舔,还有的同学拿来水杯倒了点可乐尝了尝。
上课了,杨老师微笑着走进教室:“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说完他便把鸡蛋投进水杯,鸡蛋沉入杯底,与杯底发出“嘭”的声音。“这三样东西哪几样可以让鸡蛋浮上来?”杨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议论:“一定是可乐!”“我觉得糖不可能。”“三个都不行吧?”“好,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吧!”杨老师笑着说道。
实验开始,杨老师先往水杯里面放了一勺盐,用筷子搅拌了一下,然后把鸡蛋放到盐水里面。我们屏息凝视,连笔盖滚落到地下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可是鸡蛋还是沉在杯底一动不动。“哈哈!我就知道盐不行。”有同学说道。只见杨老师面不改色,又往水杯里多放了几勺盐,只见鸡蛋慢慢地浮了在水中,在水里面打转儿,刚才那个说不行的同学皱起了眉头,似乎在他的意料之外。于是杨老师又放了几勺盐,鸡蛋终于浮上了水面,用手按下去,它又浮了上来。
“实验证明盐也是可以的。下面我们找位同学来试试白糖。”杨老师说。一点就点中了我们班的急性子张文昊。他一开始就放了三勺糖,搅了搅,鸡蛋纹丝不动地呆在杯底。张文昊一拍脑袋,又放了三大勺,还是没见效果。他急了,直接拿起盒子倒,加了半盒的白糖,用筷子搅了半天,鸡蛋终于浮上来。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放了六勺糖之后,并没有认为糖不行而放弃,他回答,“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坚信,糖一定可以!”
“白糖也可以,我们最后来试试可乐。”杨老师边说边倒了杯可乐,把鸡蛋投进了可乐,只见鸡蛋刚沉入杯底,好像有什么力把他推上水面。杨老师说出了其中的科学原理:“因为普通的水的密度比鸡蛋密度要小,所以会沉,而加了盐和糖后,水的密度会比鸡蛋大,自然会浮上来,而可乐的密度本身就比鸡蛋大,也会浮上来。”原来都是密度在捣鬼!
下课了,阳光投射在可乐里,呈赤红色,鸡蛋还浮在可乐上慢慢摇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