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
——题记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我对看书并不感兴趣。放假时有时也只看一些小人书或者漫画之类的书籍。至于名著,孩童时的我可以说是知之甚少。
一天,父亲看不下去了,只要从书柜中拿了几本中外名著递给我,说:孩子,这些书更有意思。说完,便摸了摸我的头。年仅七岁了,我就这样糊里糊涂了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几本书。
翻开《西游记》,大闹天宫的情节令我难以让我忘怀。虽说在电视上也看过,但总觉得书中刻画的更为生动。看完这一节后,我的内心还依旧无法平静。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这一画面,在我脑海中清晰地重现着。就连晚上睡觉,我还梦见孙悟空和我一起在翻筋斗云,杀妖怪……
看完《西游记》后,我又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二本——《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我要领略到了曹操的奸雄之智,刘备的兴汉之谋,孔明的鞠躬尽瘁,还有刘禅的乐不思蜀……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是知识渊博的。父亲经常看书,他说,曹操不是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是一个小人。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诗人,也是一位永远值得争论的人物。
父亲也与我看过《水浒传》,印象还很深刻。父亲一字一句地给我讲解,他有时讲的自己会发笑,我也会笑;会惋惜,我也会悲伤;会沉思,我也会跟着思考……仿佛文字也是他的一位知音。
之后,我就爱上了看名著。记住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即使身处困境,依旧坚强;《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滨逊不畏艰险,被遗落荒岛,仍凭着坚定的信念活了下来。
如今,我与书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忙碌的初三学习之余,我常常置身于一方有书的天地,沐浴在书的灵光中,修心养性,增知致雅。让我的心灵在得到寄托的同时,也得到重塑!我爱看书,行走在这条路上,我将步履不停!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虽已是阳春三月,但吹来的风竟还带着些许寒意。手上的红点浮肿还未消散,疼痛感仍会阵阵袭来,唉,真烦!
我从来都觉得在风中漫步是一件极美的事儿,尽管只是一个人,但是极力微笑就不会感觉孤单无助。我曾经看见一个老人,独自走在微风中,他的身旁还没有人陪伴。或许是冷了吧,风吹得他的眼睛微微湿润了。
“啾——”,一阵燕鸣,在他头顶呼啸而过,他终于停住了脚步,望着燕儿飞远的方向,我看见,他笑了,我也笑了。恍惚间,我们都仿佛不是孤单的一个人了,因为,春天来了。我们终于等来了春天。
可一只燕的来临似乎并不能代表春天。我继续向前走,光秃秃的树枝上竟开着一朵粉红的桃花。我确定那是桃花,粉嫩的花蕊迎风轻颤。我不禁替它担起了心。它承受得住这寒意么?我不忍再看,于是加快了步伐——决定去人工湖边走走。
湖面漾起微波,我惊喜地回过头去,迎面是和煦的暖风。终于感受到暖了——属于春的暖。还真像小说里写的那般,竟也隐隐飘来淡淡的清香。虽然没有长长的垂柳让湖面漾起微波,但我终于找到了清香的源头。那是排成行的樱花树,还不到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一簇,那里一朵,粉粉淡淡,有抽出的新芽和嫩绿的叶,别有一番韵味。不偏不倚,这样的一幅画就这样落在了心间最柔软的角落,最容易让人感动。
一片叶飘落,鲜绿的。一只蓝白的蝴蝶追着它飞啊飞,眼看叶子就要落到水里,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可蝴蝶终究没有和落叶一起飘进那波纹里。它飞啊飞,飞向了那美丽的樱花,直到再也望不见。
我放下心来。蝴蝶会永远爱着春天,活在美丽的芬芳里,而落叶终究只会化为春泥。
人们总是喜爱秋天的,因为秋天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烂漫景致。人无可避免要失去,你得习惯这样荒唐的生活。可我却最爱春天,因为春天总有生命的鲜绿。失去之后,你还要学着接受希望,充满希望的人生才是最充实的。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却不会不给你开一扇窗。好好想想,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