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空一碧如洗,暖风习习。我踏着阳光,走进教室。
第一节课,数学单元检测。
卷子来发下来,低头一看题目:哈,也太简单了吧?这些题老师都讲了八百遍了,闭着眼也能做对。答卷铃一响,我立马笔走如飞地写了起来,一切顺利!我不禁有些得意起来,看来一百分又没有问题了。
正这样想着,突然蹦出个“拦路虎”挡住了我的去路——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每段有2。5米,这条绳子有多长?”咦?这道题该怎么做呢?这样的题目有点像砍木头,用砍的次数加一?我一边想着,一边在演算纸上画着。不对呀,题上说是对折,和砍树的题目应该不是一样。这可怎么做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脑袋里思绪乱得像一团麻绳,始终想不出解决方法。抬头看看周围的同学,大家都在埋头答卷,只有我东张西望。我用力甩了甩脑袋,打起精神,拿起笔再来啃这道题。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者题目,在演算纸上写了划,划了写,验算纸都写满了。当准备去拿新演算纸时,突然,我的脑子灵光一闪:为什么不用演算纸当作绳子折折看?说干就干。我把桌子上的演算纸对折两次后,伸开来看,演算纸被折痕隔开,整整齐齐的变成四段。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道题原来可以这样做!我满心欢喜地填上了答案。后面的题都没能难倒我,我顺顺利利地答完了题。
要不是那张验算纸,一百分就和我说“拜拜”了。掌握大局的,往往是那微小的细节!
冬日的午后,太阳难得露出笑脸,阳光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每当这个时候,爷爷总会沏上一杯紫笋茶,边�莶瑁�边轻摇阳台上的那把老藤椅,半闭着眼睛,享受着阳光的沐浴。就在这老藤椅“咯吱咯吱”的声音里,我知道了一个又一个的老故事……
今天,爷爷又沉浸在这美好的“冬光”里,我连忙搬了一个小板凳,坐在了他的身边。“好爷爷,跟我讲个故事吧!”我撒娇地拉了拉爷爷的衣角。只见爷爷微笑着睁开了眼睛,清了清嗓子,说道:“好好听着,孙子诶!”
爷爷是五几年出生的,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为了贴补家用,小小年纪的他,一放学就要去砍猪草,捡柴。不上学的日子,还要到队里干活——挣工分。可一年到头,还是多不了钱。为了节省开支,爷爷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而且上面打满了大小不一的补丁。爷爷还对我说,那时候上学的学费,只需几块钱,可是还是常常交不起。他小时候的铅笔,一直要用到一小节手指那么点都舍不得丢掉。我听到这里惊讶极了:“这么短的铅笔,怎么写字呀?”爷爷嘿嘿一笑道:“我们那时可聪明了,找一截小竹管,套上去就可以了!”“你看你,现在有那么多的笔,还有那么好看的书包。我小时候的书包,就是一块旧布!”“不过后来,生活慢慢变好了,一个月能吃到几次肉了!”
“爷爷,你们那时候有蛋糕吃吗?”我试探着问道。“想得美,我们那时哪像你们这样,隔三差五就可以逛超市,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我们的零食只有一分钱一块的硬糖,有时一块糖还得分成几份几个人吃!”“啊?”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真是无法想象爷爷那个时代的生活,如果我穿越到那个时代,一定会活不下去的。
我站起身,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和一条条笔直的柏油路,感慨万千:“跟爷爷小时候相比,我现在的生活就仿佛生活在天堂里:出门都是汽车接送,住的是楼房,家里什么吃的都有,玩具、衣服也是应有尽有。可还老抱怨生活得不开心,实在是不应该!”
“莹莹!”爷爷突然板起了脸,“你作业写完了吗?”“没呢!我现在马上去写!”我开心地应道!
坐在书桌前,爷爷说的一个个老故事,仍回荡在我的脑海中。窗外,阳光更烈了,照在身上也更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