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谁言寸草心作文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115

“这个家,我再也不回了!”他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家门。

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孤独的背影与川流的人群是那么格格不入。

不知不觉中,他走到了与母亲常来的湖边,这也许是这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唯一的选择了吧。他又找了平时常坐的椅子坐下,夕阳融在远处橙色的湖水中,狂风呼啸着,掠过水面,惊起层层涟漪。他瘦小的身子被冷风包裹着,孤独的背影被夕阳拉成一支长笛,吹着无声的曲子。他的内心同样冰冷如湖水,却也涟漪不断。

他的母亲是一个瘸子,为了谋点生计,便在孩子学校附近摆了个修鞋的摊子,一是生意多,二是方便照顾儿子。虽然每天修鞋挣的钱完全养不活自己和儿子,她也只得风雨无阻地在学校附近干着活。

儿子却并不乐意母亲这么做,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的母亲是一个瘸子,是一个修鞋的,因此,他每次都是看学校里的人走得差不多了才悄然离开。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的同学还是知道了。他能从心底里感受到他的同学流露出来对他母亲工作的不屑与对她是一个瘸子的讽刺。他于是在同学面前自卑的抬不起头。恰巧学校要组织出游,同学都拿他没钱去这事开玩笑,为了挣回自己的面子,他毅然决然报了名……

回到家里,他忐忑地跟母亲提出了要求。没想到,话还没说完,便被母亲打断了,“家里没有供你玩的钱了,你还是好好待在家里学习吧!”“……可是,可是我已经报名了!”他仍不放弃,执拗地认为还有一丝希望。“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家里已经没有钱了……”母亲絮叨地说着。他再也听不进去,一想到自己说服不了母亲,明天回学校交不了钱又会被同学笑话,他竟脱口而出:“我真为你是个瘸子而羞耻!”听到这句话,母亲的嘴角突然抽搐了一下,扬起手来就给了儿子一个耳光。他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这个家,我再也不回了!”说完,他抓起书包,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

可是,风太大,他没有听到在他身后母亲歇斯底里的呼唤,他也不会知道,他的母亲这一生,再怎么艰难也没流过几次泪,唯有这次,落下了大滴大滴的泪珠。

已经很晚了,母亲终于在湖边找到了被冻得早已缩成一团的他。母亲长吁一口气,一瘸一拐走到儿子身边,一把抱住儿子,哭的像个孩子,边哭边说道:“儿子,是妈太冲动了……如果你想去,妈一定会让你去的!好不好?……”一阵泛滥不止的心酸在他心中蔓延,他的鼻尖狠狠地酸着,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一头扑到母亲的怀里,喉头近乎颤抖:“妈,我错了!咱不去了!不去了!……”这一刻他才意识到,在母爱面前,他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

母亲的爱有的时候尽管平凡却也伟大。母亲质朴的爱就像摇曳多姿的大树,在风中一直伸到有孩子的天空。永远别不要让虚荣使你盲目了。在母亲发白眼花之前,趁早懂得母亲的爱吧。

记得有句诗写的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将这两首诗PK一下,似乎正好代表道家和儒家,每个人对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来“微语论道儒”。

《饮酒》中的前四句表现了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实际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其实道家强调的是自耕自食、简朴寡欲的生活方式,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回归自然中求得。

《春望》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瑟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饮酒》的意境。陶渊明所追求的是赏祖国大好河山,过悠然闲适、淡泊名利的生活。人世间,很多人追求的是在官场上叱咤风云,获得权力、地位和名誉。但是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要费尽心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人与人见面,内心不再单纯,每个人都各怀心思,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倘若有一天社会真的变成了这样,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放弃追名逐利,过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又何尝不好?道家便是如此洒脱。

儒家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诗中杜甫牵挂着国家,牵挂着百姓的安全,牵挂着战事的进展,牵挂着家人的安危,牵挂着自己。他的心中牵挂了太多太多,每天心中牵挂这么多事情,所以杜甫才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再看看道家的代表陶渊明,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目光恰与南山相会。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他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他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道家和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而这种悠然忘我的心境,儒家的杜甫也未必能体会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