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上课时,我只是默默地听老师同学讲课发言,从来没有过主动发言。上了初中,我终于有了勇气。
还记得那天第一节是语文课,课上要讲《论语》,我对孔子还算有一些了解,但我并不指望能起来发言,也从来没有想过。
上课铃声响起,语文老师走进来,把课本往桌子上一放,问大家:“同学们,有谁可以试着说一说自己对《论语》了解或者孔子的故事呢?”话音刚落,班里几名同学举起了手,老师便叫他们回答。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踊跃发言。老师总是带着她那和蔼可亲的笑容,让我感觉不再那么害怕。
我那时突然蹦出一个念头:试一试,回答一个问题吧。我正犹豫的时候,老师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朝我的课桌走了几步,直视我的眼睛,冲我一笑:“来,请你说一说吧!不用怕,大胆说,说错了也没关系。”我强颜欢笑,从位子上站起来,顿时,我感觉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我,心突突直跳,我有点想放弃,坐下,告诉老师我并不了解。但是,看到老师那笑容中带有一点期待的目光,朝我点点头,我心里仿佛有了力量,深吸了一口气,张开了口,慢慢地说起从课外读物看来的小故事。我的声音有些颤抖,腿也没有伸直,微微弯着腰,用两只手撑住桌子,把头低下,不敢直视同学老师的眼睛,害怕会看到一些异样的目光,我会失去勇气的。
说着说着,偶然,我抬头看了一眼老师,她依然是微微笑着的,眼里满是肯定的目光,我转头看同学们,他们也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仿佛在说“后来呢?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顿时不再恐惧,不想让他们失望,想让那样的目光再久一点。我直起身,看着老师,手放在身前,配合着手势,像个讲解员一样。我越讲越激动。不知过了多久,我把了解知识的全部说了一遍,正准备坐下,班里响起了几声掌声,抬眼一看,是老师朝我点头,有节奏地为我鼓掌,然后,慢慢的,掌声越来越多,我感到很光荣,开心极了,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慢慢坐下了。
那天,我真的很开心,见谁都是笑着的,想到那句“不用怕,大胆说”,心中就勇气倍增。之后的日子里,我时不时起来回答问题,充满了勇气。
孔子说:“活到老,学到老。”在短短几十载的人生河流中,生活是春秋季的流水,既没有潮汛又不会结冰,水流永远是那么平淡。学习便是水面上那一点点的波光,在光的点缀下,平淡的流水才会有一番不一样的韵味。这点点星光将会伴流水到它的尽头,历经漫长岁月。
在平淡中寻找光亮,即在生活中学习,若要描述生活与学习的关系呢,我觉得是“生活⊇学习”,学习是生活的子集,生活包含了学习。法布尔作为家喻户晓的生物学家,不仅仅因为他写了《昆虫记》,更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设想一下,若法布尔足不出户,只研究前人留下的那些文献,那么他会成功吗?当然不会。法布尔正是因为在生活中注意到了这些小昆虫,才开启了对昆虫世界的探索。假若我们只在课上听老师讲,只读课文,而不将它们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最后我们是不会获得什么的。就像一个画家只画书上的画儿,按原有的规矩,框住自己的画笔,那么它的线条会是不自然的,画出的事物也是没有灵魂的。在生活中学习,让光亮铺满平淡的河流。
只在乎光亮将会刺伤眼睛。要知道学习虽重要,但学习不等于生活。许多人忘记了童年时的欢乐和生活的美好,只一头扎在学习的海洋,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淹死。龚自珍被称为怪人,是因为他不注重自己的生活,经常只顾学习而厌恶清洗自己。爱因斯坦这个响亮世界的人物,一年中的睡眠竟不超过几十个小时。人生才几十载,有许多埋藏在河流底部的美好等待我们去发掘。生活之河中并不是只有那光亮才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溪水很甘甜,鱼儿很欢脱。平淡中的光亮里蕴藏着智慧。若要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我觉得应该是“”生活∩学习=智慧”。用数学的方法讲,是生活与学习的交集是智慧。
只有生活与学习结合起来,才能生成智慧,不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处在原始社会。人类之所以能成功的活到现在,并成为最智慧的高等生物,是因为我们有一双能发现光亮的眼睛。我们的祖先正是在生活中发现钻木能取火,发现文字、语言可以沟通双方的思想。学习基于生活,只有将火与木结合,才能发现火是怎样形成的。其实那些所谓的高深的大道理,也都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和思考,才能总结出来的。只有生活与学习间发生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智慧的结晶。
学习点缀在生活上,相当于光亮点缀在平淡的流水上,奶油点缀在蛋糕上,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只有在平淡中寻找光亮,才能让平淡的春秋季流水,变得光辉且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