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节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春节还有包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我家也不例外。
“包饺子喽!”妈妈一声吆喝,我就飞奔向餐桌,桌上整整齐齐摆着两盒饺子馅和一大包饺子皮,我洗了洗手,左手拿起一块圆圆的饺子皮,右手用筷子撮了一大坨饺子馅,粗鲁地扔在饺子皮上,把皮对折,再封口处左侧一捏,肉馅就从右边探出头来,我又用力捏了一下饺子右侧,馅又从左边跳了出来,我两边同时捏了一下,饺子皮啪的一下裂了一条缝儿,肉馅从缝里露出来,像咧开了嘴的笑脸,仿佛在嘲笑我,我有些灰心,把破饺子扔在桌面上,自个儿走到房间里看书去了。
这时妈妈走过来,亲切的对我说:“孩子,你的馅放的太多了,挑掉一些就包得起来了。”说着还给我示范了一遍:顺手拿起一块饺子皮,用筷子夹起一小坨肉馅放在皮中央,一折,一挤,一捏,一个小巧的饺子就包好了,我试了几次后也学会了。但是饺子在沸水里一阵翻滚后,煮出来的饺子皮归皮,馅归馅,原来妈妈是纸上谈兵,她也是第一次包饺子。
正当我们看着一碗“面疙瘩汤”发愁时,爸爸回来了,他进门看见一片狼藉,一大一小两个“面人”,就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笑着说:“你俩包饺子也不叫我,我可是包饺子高手,看好,学着点!”说着用筷子把适量的肉馅夹到饺子皮中心,然后用手指蘸了蘸水涂在饺子皮内圈,把饺子皮向内合起,用左手捏住皮的中心,大拇指把皮向内挤压使饺子皮形成褶皱,再重复的动作向饺子左右侧个捏了两次,一个像元宝一样的饺子诞生了,我和妈妈看见漂亮的元宝饺子,心里痒痒的,于是赶紧动手拿饺子皮学了起来。
春节的中午,我们全家在欢声笑语中吃了一顿自己亲手做的,象征着阖家团圆,幸福吉祥的饺子。
怀揣旧年的尘露回乡,心携新年的期盼离乡。相同的是每年春节都会回乡,不同的是每年的心情感悟,总而言之,每个春节,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年味”。
家乡和城市的年味是不一样的。大城市越到年关越安静,它没有锣鼓喧天---全然也没有了年的韵味。
说到年味,就不得不提起年之精髓---炮竹。这可是乡里乡间最“年”的东西了,或是大人一手捂着耳朵,一点马上跑开的大烟花;又是一卷一卷一卷的大鞭炮;还是小孩儿玩闹的小摔炮。都是春节的一大“年”味。这些炮竹,不论大的小的、何时何处,都能看见、听到。当它绽放的那一刻,也足足的体现出了家乡那浓浓的年味。
长时间在外地和土生土长的乡里人也不一样。就像我,从小只有过年放假才回家,回到家乡,被生疏所包围着,整天待在屋里面。而老家的小孩们都聚在一起,四处走亲戚,讨个红包,讨点吃的,开怀一笑,那浓浓的年味便藏在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之中。
就连吃,也不一样。现在人们过节,年夜饭那可是必备的,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饺子、吃汤圆,大鱼大肉,应有尽有。可我听妈妈说啊,他们小时候过年吃饭,可讲究啦!就说说常见的饺子,他们的吃法也不一样。大年初一那天包饺子,在几个饺子里面包上,一分、两分、五分,如果被哪个人吃到了,就说明他这一年都好运连连。家里人吃过以后,会留一点熟的盖在锅底,等着村里的小孩子们来吃,每家每户都是,不过还是会再留点,到了初五再吃,那寓示着“年年有余”。不仅仅只有饺子,还有“高粱汤圆”、“猪肉粉条”、“四荤四素”,和现在不一样的菜色,又有不一样的意寓。不同的年味藏在了年夜饭之中。
晚上躺在床上,欣赏着满天繁星,窗外爆竹声接连不断,电视中春晚已接近尾声,我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同样的春节,而不同的年味让我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