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这是一位伟人——毛泽东爷爷说的。这句话表现出了毛爷爷对读书的酷爱。我也为读书痴迷而深深地陷入其中。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我在自己的房间读罗伯特-罗素的作品《兔子坡》。书中绘声绘色的故事吸引着我的好奇心,越看越觉得有趣,我非要把这本书看完不可。“涵涵,吃饭啦。”妈妈在厨房叫我。“马上!”我立刻回了一句。心想:先把这页看完了吧。可谁知,越看越停不下来。“徐一涵,这都几点了,你干嘛呢?不吃饭了啊?!”妈妈怒气冲冲的走了进来,“哈啊,老妈,这才几点啊……啊哈哈,都过了半个小时了啊……啊哈哈,我马上……马上就去洗手吃饭,您……您大人有大量,绕了小的吧。”说完,我一溜烟儿就没影了。
还有一件关于书的事。记得,那是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去深圳的老姨家玩儿。我和大宝、小宝(我老姨生的一对儿龙凤胎)玩儿的正欢,无意间发现客厅的墙上有两个大字:煮书!我思来想去也搞不懂这两个字的意思。“煮书?书也能煮吗?”我跑去问在厨房做饭的老姨,“老姨,书也能‘煮’吗?‘煮书’是什么意思?”“当然啦,是东西就能煮啊!不过‘煮书’的意思嘛,最早提出文字可以‘煮’的,是宋代的董嗣杲所谓‘煮书’,就是反复品读、钻研,将书中的内容深入了解,透彻了解。”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问“那我应该怎么做呢?”“你可以先从你们的教科书入手啊!”老姨笑着回道。“嗯,我知道了,谢谢老姨!”“不用谢!”
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还要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加油!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姥姥就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姥姥的那温暖略带沙哑的声音就像儿歌一样在我脑海萦绕。
姥姥拥有一张普通中国大众的脸孔,稀疏而黑的头发里掺和着缕缕白丝,清瘦的面孔中有一对挺立的眉毛,眉毛下面的眼皮耷拉下来,眼神里透着倔强的神气,也充满仁慈,青紫的嘴唇中努力的包着两颗龅牙,脸上沟壑纵横,是多年来的操劳和艰辛的见证。
勤劳,是姥姥的天性。晨光熹微,姥姥就开始劳作了,她担心吵醒我,就蹑手蹑脚地走出门去,到院子里干农活,拔草,浇苗,施肥,是她日复一日的必修课。等到我起身,她就会把热腾腾的饭端到了桌子上,笑眯眯地看我吃饭。到了我们家,她总是第一个吃完饭就抢先洗碗,即使大家都觉得没事可做了,她也是一会儿擦擦家具,一会儿又扫扫地,于是,整个家里就会窗明几净,温暖干净。我们全家都爱姥姥,并且无限地感激姥姥。
姥姥很爱学习。虽年近七旬,但学习永不停。中午等妹妹睡着,她就会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月月,快,快帮我找找老花眼镜。”每当我听到这,我就知道,姥姥要“充电啦。我拿起老花镜,递给姥姥。姥姥拿着书,慢慢走坐窗台边,戴上老花镜,打开上次读到的那一页,眯起眼睛,用手指着书,一字一字地仔细读,不时地发出声来,有时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小声说出来,和我们交流,口干舌燥时,会轻轻地喝口水,有时还要往光线强的那一边再倾一倾,见此情景,我猫步走出房间,扪心自问:姥姥这么好学,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呀,可自己呢,花季少年,大好年华,有什么理由不上进呢?我也就读书去了。姥姥就这样,每天挤出一些时间,用一年的时间看完了《宋庆龄传》,我也在她的激励与陪伴下,读完《名人传》《傅雷家书》这二本书。
姥姥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每次买菜都要“价比三家”,为了买到物美价廉的菜,她竟然走路去2000多米外的菜市场买。冬天,到了添衣的时候,妈妈为她买了一件厚大衣,她竟把脸一沉,用责备的语气对妈妈说:“唉,怎么老是这样,有钱没处扔了吗?我有一两件就够了,买那么多干什么,能穿过来?”为了让姥姥快乐地穿新衣,妈妈一般是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这样:“这衣服商家正搞活动呢,便宜的厉害,才五十块钱,这样,姥姥才会欣然接受。
姥姥很爱我。她对自己节俭,但为我她却是这样慷慨。那个夏天,烈日当头,姥姥骑自行车送我上学,到了学校,她看到了很多的同学都拿着雪糕在校门外站着,吃完了才进学校去,她跳下自行车,从她陈旧的帆布钱包里拿出了两块钱递给我,说“人家娃娃们都吃雪糕,你也去买一根吧!”我看着钱,看了看满头大汗的姥姥,想到:“姥姥是多么爱我,她不要她的外孙比同龄的孩子差,她要我健康优秀,这钱对于她来说能买菜时少走几步呢,我不能要。”我对姥姥说:“姥姥,我真的不想吃,这么热的天,您快回家吧。”姥姥就把钱整齐叠好,放进钱包里,随后又跟我说“不吃就不吃吧,你也快进去,好好学啊!”说罢,将自行车调转,慢慢地走了。我望着她的背影,泪水一下子蓄满我的眼眶,这么热的天,姥姥还要送我上学,姥姥是多么辛苦啊!我该好好学习,让姥姥高兴!
姥姥,从我呱呱坠地,您就无微不至地照料我,从我上幼儿园起,您就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我,您给我一生难忘的温暖,您激励我努力向上,我的成长离不开大海般的慈爱啊!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深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