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许多尝试,我也如此,第一次尝试洗菜、第一次尝试做饭、第一次尝试洗碗……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尝试洗鞋。
在五年级的暑假,我决定“勤工俭学”,就是我做一些家务,妈妈便会给我报酬。可是我下不定决定要干什么,做饭,不不不,我们肯定会吃不上饭的;洗碗,不行不行,我一定会把碗给打碎的。这时,我眼前十分肮脏的鞋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要不,我来洗鞋吧!
我迫不及待地拿着鞋冲进了卫生间,拧开水龙头放好水,然后放入洗衣液,再照着妈妈洗鞋的样子刷起来。“啊”,溅起来的泡沫“跑”到我眼睛里去了,我只好洗干净手,用纸擦了擦眼,并抱怨道:“什么东西啊,那么难洗。”妈妈在一旁笑道:“天底下哪有容易的事啊。”我只好跑回去继续刷,妈妈和爸爸的鞋几乎不脏,所以我一下子就刷完了。可是,一看我的鞋:鞋底全是粘粘的米饭和黑乎乎的东西,上面还有一些酱汁和油渍,一看上去便想让人发呕。我只好忍住,一点一点地刷,可鞋底上的米饭却怎么刷也刷不掉,于是,我便想出了个好办法:用钢丝球来祝我一臂之力。妈妈见了,哭笑不得地说:“钢丝球能擦的了吗?”我没理她,继续干着,刷了一会,米饭便粘到了钢丝球上,让妈妈无话可说。把鞋全部过了一遍水后,我把它们都晒在了阳台上。
我大汗淋漓,汗流浃背地坐在沙发上,妈妈也兑现了诺言,给了我“工钱”,并夸奖道:“真棒。”
这一次尝试让我懂得了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的道理,也让我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以后一定会多帮妈妈干点家务,帮她分担。
最近重读了梁启超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这本传记对于我们后来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那个时代,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颇有益处,传记的独特视角也有助于我们逐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大抵是从教科书开始的。中学时期,我们从教科书中比较全面但又极简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知识,也许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许受限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我们了解到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个被串接起来的“知识点”、“考点”。教科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一个定义或结论,这自然是背诵的要点,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一点关于“太平天国”的结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战斗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等等。教科书对天平天国运动是非常肯定的。李鸿章之流因为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运动,后来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虽在洋务运动中有些许贡献,但几十年以来,在普罗大众心中一直是个反面角色。由此,那时的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难以想象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瑕疵?反面人物何谈什么历史贡献?现如今,网络上那么多的“键盘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点这方面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社会更加多元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逐步变得有血有肉,枝叶繁茂起来。不知从何时起,由史学界到文艺界,不知不觉间掀起了历史人物的“翻案风”。一部电视大戏《走向共和》,让人们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电视剧不代表正史,文艺创作的精彩不能替代历史之事实,但毕竟在众人的心头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人们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这一波浪潮持续至今,影响颇为深远,加上如今不少的戏说历史、架空历史等等文艺作品的影响,还有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引领,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如果没有严肃阅读、深度阅读、广泛阅读的习惯,要想触摸一点历史的真相,也是难!
梁任公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以他的视角观李鸿章行事,评李鸿章才识,定李鸿章功过,自然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梁任公也有梁任公的局限,他的认知自然也受限于他所处的时代,不必奢求亦不必苛求那所谓的“上帝视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书求学如此,做人行事亦如此,欲跳出此“山”的局限,还得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高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