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成熟的我,始终无法忘却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粗糙的手。
母亲每年总会在夏秋更迭前为我织毛衣。看着一团团圆滚滚的毛线团围着她,仿佛整个人浸在毛线的海洋中,灯光下,她佝偻着背,拿着那又长又细的毛衣针,用她那深褐色的小手,在针线中穿梭,动作灵巧流畅,一下子我便愣住了。
不过,不管母亲的毛衣织得再怎么好看,我总是嫌弃的。那枯枝般的手,怎么可能会织出让我满心欢喜的衣服呢?于是,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来推辞——这颜色不好看,或是款式落伍,土里土气的……
我宁可受寒也不穿母亲织的毛衣,甚至有时当着母亲的面大声数落,数落完便走了,留她一人傻傻地呆在那儿,全然不顾母亲的感受。虽是如此,她还是固执的一年又一年为我织毛衣,不曾忘却,只可惜了那双布满老茧、粗糙的手。
一次偶然,我再次看到了母亲的手。此刻,我心里竟是一阵难过。说来也惭愧,幼时不懂事的我常常在外玩耍,将衣服弄得脏脏的,不曾想母亲为了我的衣服,如此劳累。时间长了,用力多了,泡水久了,母亲的手上便起了一层层的皮,通红通红的。看着心旁的那一大堆衣服,我沉默了。母亲见我沉默,好奇地顺着我的视线看去,最后视线定格在她那通红起皮的手上,瞬间她明白了。从此以后,母亲洗完衣服就把手背在身后,不愿让人担心。此刻,这手洗过的衣服仿佛散发出了一点馨香,缓缓流入我的心中。
渐渐地,我开始改变对母亲的看法。想起在我嫌弃她自己织毛衣时,想起她洗完衣服将手背在背后时,那透着孤独的双眼,那皱纹叠加、老茧厚厚的手,措不及防地涌入我的脑海中,我的心开始一阵阵揪痛。
母亲那常年劳作的手终于一点一点地磨去我外露的棱角,我终于和她亲近起来。
一次,母亲帮我剥核桃,她说核桃补脑,叫我多吃。我在看书之余接过她手中的核桃仁,我的手忽然碰到一双硬邦邦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上面的皱纹似沟壑,一条一条地交错纵横,活像一枝枯枝;剥得干净的核桃仁静静地躺在布满伤痕的手中。厚厚的老茧泛黄,手上的伤痕更加触目惊心,仿佛入木三分。我讶异地看着这双为我们劳作多年的手,空洞的眼神,孤独的背影,这双布满沟壑的手,无一不使我的眼眶湿润,泪水不禁流了下来。我伸出白皙的手,握住那双枯枝,心想:母亲,我要用我这双手,让温暖穿过爱的沟壑,透过爱的老茧,从掌心传递给你。
这藏于老茧中的爱啊!怎能不令人动容?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成了网络热词。人们只要提及“熊孩子”就摇头不止。熊孩子是这么让人头疼,他究竟是怎么样炼成的呢?
有一则新闻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曾有一位网友小袁在网络分享过他的经历:他的一个亲戚带孩子到她家做客,一开始这个小孩只是会到处乱跑,但小袁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后,家长没有制止,反而认为小袁太较真了;第二天,这个小孩就跑到小袁的房间里,乱翻小袁的东西了。并且把小袁最爱的价值几万块钱的模型,摔成了一堆碎片。小袁当场就和亲戚要求赔偿,但那个亲戚却说“小孩子嘛,不要计较那么多。你那个不过是玩具,赔个几百元就行了,居然还要那么多钱。”后来亲戚怎么也不肯赔钱,甚至还换了联系方式不与小袁一家来往。
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大多数熊孩子就是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纵容下惯出来的。一个熊孩子的后面往往有一个或者多个熊家长。熊家长们本身意识不到犯错就需要承认错误,并要负责到底这个问题。他们看自己孩子的眼光都是自带增白磨皮滤镜美化的。在他们的意识里,“熊”的行为代表着率真、活泼、可爱、孩子气、有气场、不吃亏。如果别人不包容自己的孩子,就是“大人跟孩子计较、不像话”。
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熊孩子在吃饭时给你捣蛋,而父母却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有多少家长愤愤不平的对别人说,“我家孩子还小……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孩子小,可是作为家长的人还小吗?难道不能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吗?那些真正的乖宝宝也不是一出生就自带的属性,这种教养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结果。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教导好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有别人。
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呢?我认为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做到互相尊重,更要坚持自己的界限原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界限到底意味着什么。培养好的行为规范分明也十分重要,现在有许多家长反对体罚。但我觉得父母对于孩子的犯错一定要有适当的惩戒,否则孩子永远也记不住他所犯的错误。如果做家长的现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权利,以他小的名义原谅他,甚至要求别人原谅他。那么,有一天,当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他再宽容了。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一个人本来如棵小树苗,最后长成什么样,得有人精心地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若是一味的骄惯,一味地包容他的缺点,那无疑是纵容了坏习性。就像苗人养盅,终会反噬,那就悔之晚矣。
亲爱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说爱容易;能正确地爱,却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