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为何,自以为应该考得不错,但又考砸了。
真是“屋漏偏逢雨”,天竟下起了雨。本来心情就不好的我,心情更差了。冷冷的雨打在伞上,伞在震动,我的心也在震动。原本日思夜想的放学铃声,现在,反而觉得越迟越好。但,早在20分钟前就放学了,我也在10分钟前就离开学校了。
雨越下越大,可父母却还没到。伞在风雨中摇摇摆摆,我的心也跟着摇摇摆摆。无奈之下,我只好躲到一间房屋的屋檐下。我无聊的左看右看,看着往返的人群,看到往返的人群,看到没带伞的同学,我很想帮他,但我没有帮他。逐渐,逐渐我将注意力放在了一棵草上,一棵狗尾巴草上,一颗常见的纤弱的草上。它随风狂舞不止,它的根部已经微微动摇。我也想,应该活不久了。
它也让我想到,我多少次努力地背诵课文,练习生字,但最后,还是考差了,我像这根草一样,也应该学不好了。
风雨越来越大,这根草也已经被雨水,风,重重地压在地上。我也是在想,放弃吧!任风吹,任雨打吧,你迟早会被这风吹飞,被这雨打破的!我也想这根草一样,迟早是差生,迟早会被老师天天罚站的!这根草,别挣扎了,你也不是像我一样吗?
但我惊奇地发现,只要风一小,雨一小,这草就会立刻站起来。但风和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像戏弄这可怜的草,但它一次次地站起来,它的叶子已经掉光了,雨又大了,风也大了,它又倒下了,但过一会儿·,它又站了起来!我想,这草,竟然这么坚韧。我也应该像这草一样不放弃,像这个狗尾草一样不放弃。考差了怎么了,只要我不放弃,一定能“站起来”!
是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坚强一些,不要放弃,就像这棵狗尾巴草一样。
雨,变小了。我拿着伞,离开屋檐下,像父母招手,该回家了。
伞在震颤,但我的心,却没有在震颤。
近年来,“熊孩子”一词成了网络热词。人们只要提及“熊孩子”就摇头不止。熊孩子是这么让人头疼,他究竟是怎么样炼成的呢?
有一则新闻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曾有一位网友小袁在网络分享过他的经历:他的一个亲戚带孩子到她家做客,一开始这个小孩只是会到处乱跑,但小袁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后,家长没有制止,反而认为小袁太较真了;第二天,这个小孩就跑到小袁的房间里,乱翻小袁的东西了。并且把小袁最爱的价值几万块钱的模型,摔成了一堆碎片。小袁当场就和亲戚要求赔偿,但那个亲戚却说“小孩子嘛,不要计较那么多。你那个不过是玩具,赔个几百元就行了,居然还要那么多钱。”后来亲戚怎么也不肯赔钱,甚至还换了联系方式不与小袁一家来往。
这则新闻告诉我们,大多数熊孩子就是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纵容下惯出来的。一个熊孩子的后面往往有一个或者多个熊家长。熊家长们本身意识不到犯错就需要承认错误,并要负责到底这个问题。他们看自己孩子的眼光都是自带增白磨皮滤镜美化的。在他们的意识里,“熊”的行为代表着率真、活泼、可爱、孩子气、有气场、不吃亏。如果别人不包容自己的孩子,就是“大人跟孩子计较、不像话”。
想想我们身边,有多少熊孩子在吃饭时给你捣蛋,而父母却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有多少家长愤愤不平的对别人说,“我家孩子还小……你怎么能和他一般见识?”孩子小,可是作为家长的人还小吗?难道不能约束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吗?那些真正的乖宝宝也不是一出生就自带的属性,这种教养是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结果。而这些人之所以能教导好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有别人。
如何正确的爱孩子呢?我认为爱孩子并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他想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是做到互相尊重,更要坚持自己的界限原则,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懂得规则的界限到底意味着什么。培养好的行为规范分明也十分重要,现在有许多家长反对体罚。但我觉得父母对于孩子的犯错一定要有适当的惩戒,否则孩子永远也记不住他所犯的错误。如果做家长的现在放弃了教育孩子的权利,以他小的名义原谅他,甚至要求别人原谅他。那么,有一天,当他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再做出一些熊行为的时候,没有人会对他再宽容了。你的孩子,你不去教育,总有人会代替你教育他。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见,一个人本来如棵小树苗,最后长成什么样,得有人精心地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若是一味的骄惯,一味地包容他的缺点,那无疑是纵容了坏习性。就像苗人养盅,终会反噬,那就悔之晚矣。
亲爱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方面,说爱容易;能正确地爱,却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