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季节都有她不同的声音,有人欣赏夏的狂风暴雨,有人喜欢秋的纷纷落叶,有人爱冬天雪花落下的声音,而我独爱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大好景象。
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她来到了树林里,吹着树叶,发出了“沙沙“的声音,就像大树在向我们招手在欢迎我们;她又来到了小溪面,吹着小溪,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就像小溪在唱歌;她又来到了花园里,吹着花儿,发出“呼呼”的声音,好像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春姑娘累了,她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滴到了桃花林里,桃花树盛开了,每小片叶子就像花仙子,粉嘟嘟的,真可爱,整片桃花林就仿佛仙人的住所;汗珠滴到了小河里,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让湖面不再被冰束缚,让河水变得清澈起来,“呼啦啦”地流向远方;“汗珠”又滴到房檐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彻底地把房檐清洗了一遍,让房檐不在老旧,让房檐容光焕发。
小兔子在树里嬉戏着、蹦蹦跳跳地玩耍,山羊在辽阔的大草原里吃草,“森林之王”大老虎正在教小老虎捕食猎物。
春天那声音美得独特、风景更加令人着迷,太好了!
飞机安检口,走来一对母子。两人一边走着一边说话,母亲爱恋的目光不时在儿子的脸上身上扫过。儿子看上去不到20岁,迈着轻松的步伐,脚步充满了弹性,眼睛里满是兴奋的目光,说话的语调中流露出遮掩不住的开心。而母亲的眼神中则写满了不舍和牵挂。
走到安检门口。“我进去了。”儿子说罢,就准备走进安检口。
母亲又拉过儿子的手反复叮嘱了几句。母亲一松手,儿子就似进水的鱼儿一般滑进安检口。而母亲则一直站在那儿望着儿子,她的目光没有一秒钟离开儿子的背影。即使儿子拐弯走进了里面的通道,已经看不见儿子的背影了,母亲仍然在那儿翘首看着儿子消失的地方,似乎她的目光能够拐过弯去一直追寻着儿子的身影。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忘不了的便是她母亲的目光:一次,因双腿残废几乎失去生活勇气的作者,摇着小车出了院子,忽然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头。这时,他看见了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自己走时的姿势,望着作者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
我相信,作者后来能够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母亲的目光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作者有了很大成就以后,和别人谈到当初写作的动机和动力,他毫不隐讳地承认“为了母亲”,“这一愿望是占了很大比重”的,只是遗憾在他成功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再活着了。
我在作者的不止一篇文章中读到他母亲的那双目光。《秋天的怀念》当中,母亲大口吐着血,还在说“我的儿子”。作者没有写母亲说那句话时是怎样的目光。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不舍,那是牵挂,那是痛苦……
此时安检口的这位母亲亦如史铁生的母亲,目光中充满不舍、牵挂和痛苦。
前行的人,心里装着的总是前方;而那些身后的人,心里永远装着我们这些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