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把自己框在一定的范围内,就会容易限制自己的思维和格局,其实不光是人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从安逸中取得成功。
得失随缘,随缘而适,但并不是一味的听从老天的安排,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在逆境中取得成功,在安逸中面对失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的把孩子护在自己结实有力的臂膀下,而是选择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面对风雨人生。
我曾听过一户人家,他们每天都跟在孩子身后,有求必应,明明生活不是很富裕却还是把孩子供在天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但是,这个孩子长大后竟出奇的连个衣服都不会洗。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这对父母是对是错?他们用爱亲手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你不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相反,她们很爱,却是溺爱。
老鹰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会飞翔而选择狠心推它下悬崖;逆风生长的小树终归有参天那般巨大;赵太后放手,长安君才有功于国。同样,你不能说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正是因为爱,所以变得理智,他们很明白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未来要面对的是什么,不是娇生惯养,更不是一味宠溺无限,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道理从来没有变过,所以,他们选择放手。
放手不是狠,更不是不爱。所谓溺爱的可谓只是表面,放手是爱的理智,爱的长远,他们很明白“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的”
他们的放手在我看来是那般沉重,人们只看到老鹰妈妈狠心推小鹰下悬崖,却不曾看到那划过眼角的泪痕;人们只看到小鹰拼命煽动翅膀的痛苦,却看不到学会飞翔带给他的无尽喜悦。
有时,尝试需要迈出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才会有接下来的路,而这第一步却往往掌控在父母手中,是选择挽留还是放手,是留下一个废物还是让他自己在逆境重生中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
这一步尤为重要,有的时候,放手不是不爱,而是更为理智而深沉的期待与心痛,爱到放手,爱到只能面对。有一种性格叫理智,有一种心理叫做期待,而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这里有诗的曼妙开头、小说的曲折情节、童话的美好结尾,又像是夏日荷塘,揉皎洁月光,绘人间天堂。
坐在教室,花草的芳香在身旁萦绕;悦耳的鸟鸣在耳边环绕。这种感觉不由得让我想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我走出教学楼的第一步,迎面就遇见一块石头,上刻“务实求真”。又见花草间卧着一块奇石,上书繁体的“观”字。与其相衬的,是叶片略微泛黄的乌桕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时光流转,它们依然站在原地,翘首期盼,一如我们的师长,陪我们唱过春夏,走过秋冬。
向右望去,看到绿草如茵的操场,这里挥洒过多少莘莘学子的汗水,也种下过多少家庭的希望。远看致远路,它与垂柳小河相依,婀娜多姿,像是一位妙龄少女正在梳理着长长的秀发。等我我走近,缓缓地撩开长长的枝条,看到的是一条清澈的河水,其中游鱼往来,直视无碍。忽而,不知哪来的灵感,想到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清澈的池水映照下,蓝天云影共徘徊,或许,这是难有的一种美丽心境。
小河上横跨着两座石桥,走过去,就有汉白玉雕像闯入眼帘,其人戴着眼镜,右手握书本在胸前,左手背在腰上,文质彬彬,神采奕奕。没错,这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我至今还记着“三颗糖果”的故事。他努力奋斗了一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在这雕像的背后,有一个小花坛,左右环绕着长长的石壁,上面刻有《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再向前走,就看到沛县的“历史天地”。这里屹立着四根四棱柱,每一面都记载着沛县的历史文化。右边的石壁则记载着沛县历史人物。顺着石壁走,有一个幽静的园子,四面竹树环合,隐秘幽静。
继续行进,有一条羊肠小道贯穿宿舍楼,小路两边有许多桂花树,桂花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我已经沉醉其中。
不知怎的,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快乐。请你想象一下:设若单单有如此美景,或许我们会因为贪恋而迷失自我,可是,我们又是幸运的,能与优秀而又敬业的老师们同行,共度这三年的美好时光,或者才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我想,在这里,我们终可以扬帆起航,去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