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的说明文

admin 六年级作文 2023-09-21 77

说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古新河畔,垂柳碧绿栖身,聘聘婷婷的身姿仿佛临水照花人,悄然赠河内一弯倩影。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柳影摇曳,有如豆蔻年华的少女对镜凝睇,此情此景,真叫人心醉。每每读到写柳的诗句,总觉得读来齿颊留香,内心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柔。

杨柳这个名字来自隋炀帝。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予以采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

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柳,谐音“留”,古人有临别之际折柳相赠的美意,这个习俗流传了千年,并未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比之千年之后的流水宴,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总有一瞬间,我们与古人心意相通,闭上眼睛,那河畔折柳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们的先人,用这样淳朴美好的方式寄托着情思和不舍,难怪直到今天依旧被传为美谈。

柳以无性繁殖为主,古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依靠其无与伦比的适应性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充足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它的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室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

如面柳如眉”。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用材,可制作箱板和火柴梗等;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柳树还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树种。柳树皮还可以入药,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柳树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往今来,写柳、咏柳的诗文不胜枚举。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和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诗经》里那句流传干古的“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自唐以来,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等等,无不温柔缱绻。

你听,是谁在千年前呼唤“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谁在喟叹“凭高不见章台柳”?又是谁在叩问“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正所谓,“我见杨柳多妩媚,料杨柳见我应如是”。秦淮河畔的柳如是以杨柳之意哀叹命运的凄凉,而今天的我们从文字中去寻找蛰伏在杨柳背后的情感,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读史,便如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那时的月亮,月缺比月圆更美,那时的愁,有比无更动人。

梦回大唐盛世,你是李白对故乡思念的寄托。那一夜晚,他坐于床头。一束月光泻下,如同冬日的白霜般皎洁。这冰凉的美,不禁勾起他对故乡的回忆。儿时也同望着这一轮明月,却失去了一旁一同欣赏的家人,凄凉的心境油然而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成就了李白的诗句,更成就了那凄美的思乡情。

重返那孤寂的深院,你是李煜自毁南唐的悔恨。如钩般的明月落于黑夜,无言,上西楼,他在感叹那深院里的梧桐、深秋的冷寂。那些逝去的纸醉金迷,如同流水落花春去也,别时容易见时难。面对国破家亡的离愁,别是一般风味在心头。明月目睹了一个朝代的逝去,却也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至承天寺,你是苏轼与张怀民的心照不宣。在这凄凉的秋夜,月亮映照着苏轼凄苦悲凉的心,自古逢秋悲寂寥,念无以为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遇的两人那一刻心有灵犀。月光散于庭院,如积水般清澈。至少这个月夜里,你亦未寝,明月酿造了一个仙境之景,也造就了一段古今佳话。

暮色四合,窗外是城市阑珊的灯火。那一轮明月却有些凄凉地挂着,它见证了古时无数文人墨客的欢乐,记录了许多迁客骚人的忧愁。翻开书页,细嚼书香,我仿佛要抓住一个记忆,或是已经消逝的过去。

月光从树叶中泻于书上,我合上书,思绪婉转。呵,那天边的姣姣孤月,却照亮了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