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说柳作文800字

admin 高二作文 2023-09-21 103

柳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文中十分常见,自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起,诗人们就对“柳”情有独钟,仅在一部李商隐集中,以柳命题的诗就有二十多首。诗人们写柳愈多,它的意味也就愈加丰富。

柳,谐音“留”,再加上微风吹拂下柳枝绵绵的姿态,决定了它在诗文中最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意。如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人原本处在与友人痛苦相别的时候,正想折柳送友,却发现柳条未青,突发奇想以为是那春风深知离别之苦,才迟迟不愿让柳条发青,这么一想,他便惊讶于春风的可爱,离别的酸苦似乎也就淡了许多,其实离别就是为了再聚呀。

柳的这一意思已经被用的太多了,以至于我们见到也不会有多少赞叹与惊奇。然而柳是否有别的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李商隐咏道:“曾逐东风拂柳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他仿佛是把自己比作柳,昔日意气风发、乐游天下,如今却斜阳如血、寒蝉凄切。一盛一衰中,诗人尝尽大起大落的痛苦,也终于明白了年华易逝、世事难料啊,我仿佛能看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深秋的山上、在血红的残阳里落寞的背影,那背影都哀伤得能叫人落泪。

还有一位诗人写过柳,在他的笔下柔弱秀美的柳一改往日形象,摇身一变化作了反面角色。“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奸佞小人如同乱条狂舞、柳絮纷飞一般,在朝廷中原本悄无声息,一旦东风来到便得势猖狂、趋炎附势、搅乱朝政、蒙蔽君心。一时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他们妄想在朝廷中用流言蜚语来掩盖真相,用挑拨离间之计来使君王亲佞远贤。可他们忘了像诗人一样正义凛然的志士们正牢牢地盯着他们,漫天飞花也遮挡不住诗人刺骨如清霜、锐利如鹰隼一般的眼睛,他将所有都看得真真切切,小人又能何处遁形?

将每首诗都细细品来,柳也摆脱了单一的形象,在我心中越发可爱与鲜活,一时是叙离情别怨的依依杨柳,一时又引发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一时又变成邀宠取媚的奸佞之徒。交替变幻中恰恰体现我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我国古代诗歌文化在世界各大优秀文化面前依旧毫不逊色,独显韵味。

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苏轼,他虽然不及李白的浪漫豪情,但囊括了陆游、辛弃疾的豪放,以及柳永、李煜的婉约。苏轼一生传奇,经历了生离死别,蒙受了不白之冤,每当他被贬谪到异地,都会将他懂得的农业等知识传授给当地人,造福一方,这样看来,他不仅博学,而且善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应该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诗句了。苏轼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放派的代表是因为他本身的血气方刚,加上仕途多舛,宦海浮沉才磨洗出一首首让人看了荡气回肠的诗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让苏轼“感受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些人的“成全”,也许苏轼只不过是一个只会婉约的词人罢了。

苏轼多情却不滥情,柔情而不绝情。这让苏轼在我心中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七情六欲的人,不像其他豪放派诗人那样遥不可及。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令人悲悯的是她们皆在苏轼之前香消玉殒了,苏轼对其忠贞不渝在他的诗词中表露无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江城子》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轼为其写的悼词,王弗16岁嫁给苏轼,两人志趣相投,感情很深,不料却在苏轼前溘然长逝。“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看得人黯然神伤,泪如雨下。有些“为伊伴作梦中人,长向画图夜唤真”的悲哀、凄凉,却又比这更悲,那种沁入骨髓的悲,那种凉如暴风雨夜中一闪电光,一响巨雷,闪得读者心里一亮,震得读者心里一惊。以我现在的阅历也许不能感受他的肝肠寸断,但对已故十年的人还无法释怀,这样的情感天地共鉴。也许真正伤痛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着的人。

所以我说苏轼比杜甫幸福,杜甫给后人的印象就是壮志未酬,命运不济,抑郁成疾等词藻,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就是眉头紧蹙,老泪纵横的样子,而苏轼虽也一波三折,却总有知己相陪,三位知己的相继离去更让人觉得这位豪放男儿爱情的感天动地,让人感觉苏轼永远那么年轻。他写的婉约诗词也显得与众不同,不像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小情小爱,而他的《蝶恋花》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细腻中不失大气,婉约中不失豪放,令后人广为传颂。

苏轼以他独特的魄力感染着我们,尤其他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让人感受到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他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惨,更是让人觉得他的热情化成了冰山,却换不回已故之人的无奈。苏轼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他的诗句,他的精神永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