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悄悄的来了,是那么害羞,总是遮遮掩掩的撩开神秘的面纱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聆听她,嗅到她,看到她,抚摸她。春需要我们细细的体会。
听,春在向我们倾诉:淋淋沥沥、如歌如缕、绵绵不绝,声声入耳滴在心弦,她在用欢笑的雨露滋润大地,哺乳万物。听,一声声鸟鸣,从树林那头传来,清脆嘹亮、此起彼伏。那是春天的声音,那绿油油的颤音,惊动了一滴露珠的跌落,溅在泥土里。
春天还应该是用来闻的——最迷恋春天的味道!清新的空气中,似乎飘着什么味道,好像是春泥的芬芳,花儿齐放的香气,是青草地里透露出的那些青涩的气息,这是万物复苏的味道。一场绵绵的春雨,用舌头舔一下,还有一丝丝甜意呢!
瞧,春姑娘真像一个神气的魔术师啊!只见她将绿袍抛向小树,又将五颜六色的背心抛给鲜花。春天是多姿多彩的,桃树睡醒了,桃花竞相怒放,有的已经盛开,亭亭玉立;有的含苞待放,含蓄内敛;还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羞涩甜蜜。公园里人头攒动,人面桃花相映红,甚是美丽。你看在绿色的草坪上,孩子们追逐着,欢笑着,在桃花间穿梭;青年人捧着书读着,绿色的风为他们翻着书。
春风柔柔的拂过面颊,任春天躺在的手掌里,任阳光就这么肆意地抚摸。那稀疏的叶儿间,阳光成了一丝丝金线,织着耀眼的图案,一幅幅挂在我与春天之间。小草儿已竖起了身子,摇摇晃晃,掠着裤管,春的气息那么真实地贴近肌肤。
春天是多姿多彩的,是温柔的,春风是和煦的,阳光是温暖的,春雨是情意绵绵的。人们拿起画笔、相机和手机记录着生机勃勃的春。
随着社会发展,家乡碣石这座海滨小镇,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小巷正在慢慢地消失。然而,也有一些老巷子被保留了下来。也正是这些所剩不多的古巷,寄托着人们恒久的情怀。
在碣石中心小学附近,就有这样的一条古巷。走进这条古巷,吵杂的人语声与车流声顿时隐去,被隔断在层层围墙之外了。在巷子口不远处有一棵大榕树,听妈妈说,那棵大榕树在她读小学时就长在那里了。看呐,它那黑呦呦、粗壮的枝干,让它看起来像健壮的中年伯伯;它那细长、成把的树须,却让它看起来却像长胡子的老者一样;而它那嫩绿、茂盛的叶子,又让它看起来像充满活力的年轻小伙一样。大榕树历经百年风雨,却没有半点垂暮之感,它站在学校旁边,听着朗朗书声,迎送着一批批学子在这里进进出出。
往学校对面右边方走,那里的古巷又是另一番景象。几户不大的人家紧挨着,门口小小的空地上有一个长长的巨石。这巨石的名字还挺有趣,当地人唤作鲤鱼石。虽名叫鲤鱼,但我怎么看都不像鲤鱼,倒有点像平平的比目鱼。鲤鱼石大约长6米,宽2米。我想,这么大体型的鲤鱼,要是某天活过来了,到镇上去祸害人怎么办?但是,别担心,这鲤鱼早被在上面嬉戏的小孩们镇住啦。你看,小孩们在上面跳着、跑着,嬉戏打闹,这鲤鱼哪敢轻举妄动?可能连小孩们回家吃饭时,鲤鱼石都不敢动哩。
往鲤鱼石“鱼尾”方向直走大约200米,就到了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大井头”。之所以这条古巷叫大井头,是因为这里有一口方方正正的大井,当地人经常来这里打水。于是,人们就直接把这个地方叫“大井头”了。妈妈说,她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跟外婆一起提着水桶来“大井头”打水了。每次都要把头探到井里看一看,有时还和一同来打水的小孩向着井底叫喊,老井好像知道回应一样,也发出“嗡—嗡—嗡”的回声。深井里的水,冬暖夏凉,我想,一定比现在的自来水甘甜得多吧!
“大井头”旁边的小巷,有的连妈妈都叫不出名字。错综复杂的小巷,如同迷宫一般,一不小心就会被困在里面。这样复杂的小巷,竟然住着不少人家。大多数人家的门口都种着一些花草,可见住在这里的都是一些想远离喧哗享受慢生活的人吧。是啊,住在这种不吵不闹的老巷子里,养几只猫狗,栽几株花草,时不时骑着自行车出去溜达,和街访聊聊天,生活过得实在安逸。
这样的老巷,已不如当年那般繁华。但是,如今的她,又是有着别样的韵味。这韵味,就像在岁月中慢慢发酵的陈年好茶,悠然的滋味让许多人深深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