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见贴在六(2)班门前的几幅素描之后,我就不止一次地羡慕他们,希望自己也能画得这么好。后来,我欣喜若狂地发现美术书上有关于素描的内容!
我期待着这节课,一遍又一遍地预习它,并尝试临摹书本上的图片。遗憾的是,老师没有上这节课。但我不放弃,又报了暑假素描兴趣班。
假期人很多,初级班都满了,来太晚的我只好插进已经学了两个多学期的“大神班”中。虽然周围的人进展比我快,但我丝毫不担心。
第一节课,出现了许多我没想到的困难。
首先是削笔。你也许会说,削笔有什么难的,往卷笔刀里一塞,再一转把手不就好了吗?可是,素描用的笔,笔尖要留出两厘米,卷笔刀可削不出来,只能用手削。削断了,再削,又断了,再削……终于削好啦!
把纸贴好,就开始画了,我要画最基础的正方体。老师指着书上的图片告诉我:“首先,要把物体大概占的位置画出来,再把物体的几根主线找出来……这里,是明暗交界线,是物体最黑的地方,再画这里的时候,要用B数大些的笔……”我心里想着: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照着书上那个图片画一个正方体,然后把黑的地方涂黑吗?
我认真地完成打型,接下来是上色。我一会儿向左画,一会儿向右画,一会儿竖着画,一会横着画。老师看见了,过来告诉我:“上色的时候,线条要朝着同一个方向画。否则整个画面看起来会很乱。不过你现在画都画了,还是用纸巾揉一下吧,把线条揉匀一点。”于是,我把纸巾捏成一团,在纸上揉来揉去。大部分的线条揉匀了,可是一些狭小的地方纸团进不去,没有办法揉。我只好又找来我的大救星——老师。哦,原来纸巾是要折成三角形来揉的呀,因为三角形的尖端刚好可以用来揉那些边边角角。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我的画也在一点点变得完整。三个小时过去,我却觉得只过了三分钟呢。
从那以后,我开始正式学素描,每节素描课都认真学习。我的水平越来越高,再也没有像第一节课那样手忙脚乱。
似乎注定要与《岳阳楼记》结下不解之缘!
自小对背诵词啊,特别是那种很长篇的词,我就特别头疼,心烦意乱,自然是当完成任务去做罢了。可就是你,让我摆脱掉了世俗的喧闹,与你共邀那岳阳楼。
当时正赶上学校去湖南游学,听说进岳阳楼背下《岳阳楼记》就能免门票,于是便有大批的同学走上了这条不太平整的崎岖之路、我自然也是如此罢。然而,当我读完了一遍之后,心中就特别复杂,纵使我想进一步走近它,了解它。
回到家后,我跟妈妈说了我的心事后,她却赞不绝口:“这可是名篇噢,我帮你下一个语音,她可比我们念得好呢,你去细细品味一下吧!”于是我在空闲的时间就会听一会儿,就这样持续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词美得让我陶醉,我是多么想目睹它的风采啊!
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似乎拉近了我与你的距离。你对岳阳楼极其精练的语句勾勒,使我对你这位美男子充满敬意。你是否知道我也在同样的位置去尝试理解、倾听你的心呢?
你对国家的不朽情怀都融入到了你的词句里了,这一次,我用我的灵魂记住了《岳阳楼记》,也记住了你。其实多么期待你朗诵的声音呢?我听了千遍名家的演绎,却知道也不抵你那柔情似水,而或慷慨激昂的声音。但我相信,只要后人能理解你的思绪,触摸你的文笔,任何声音都无所谓了。
我,从未,真的从未如此用心去感动过一首词,只是这次,我们有缘相识,你让我明白,对于古诗词最重要的不是去记住,而是去聆听。聆听自然不是用耳,也许要用耳,但用心,会更好。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你,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会在你的引导下,慢慢去尝试感悟其它作风的诗词,与你共邀青春大好年华,让诗书布满我心中的殿堂!
我聆听了《岳阳楼记》,也聆听了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