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用手轻轻将窗户推开,你会发现,这是个不一样的世界。在我心中,那三扇不同意义的窗,则代表着不同态度的人生。
我拉开房间的第一扇窗——清晨,窗外空气清新,门前那棵大树,郁郁葱葱的。自我记事起,它就是那样高大挺拔了,它那不惧风雪的精神一直让我钦佩至极。盛夏时节,也总是会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唱。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情景饱含了诗情画意,而我却认为,这是一种被妈妈搂在怀中熟睡的美好,我更视它为幸福的人生。
我打开教室的第二扇窗——那宁静而又安详的一幕,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对面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下课时,总能看到一群可爱又可怜的孩子在游戏玩耍。这些孩子有的是身体残疾,有的则是精神不健全。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对人生攀登的精神。就算这个过程很疲惫,但他们的内心一直是在燃烧的;就算他们是不幸的,艰难的,但那只是一个人生的节点,他们拥有的,将会是一个顽强的人生。
我推开生活中的最后一扇窗——夜色中,站在窗前,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疾驰而过,甩下一条条红色的灯光。这情景让我想起了生活中日夜奔波奋斗的人们,他们总是不分白昼地辛勤工作,将汗水洒落在生活的长河中。这,就是拼搏的人生。
回味中,我走向心灵的那扇窗,奏起平日的交响,念起了美好的回忆、童年的过往、未来的憧憬。这窗外的人生之曲,一直在我心中荡漾,在童年的回忆里徜徉……
唐诗中有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可见乡音是连时间岁月都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没有独特的文字却依旧听起来极其亲切的语言密码,或温软、或豪放、或轻柔。
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下游北岸,坐落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小城—望江县。望江是古雷池所在地,成语“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于此。那里是我老爸的故乡,是我印象极其深刻的地方,那里的安徽人、安徽事,特别是安徽望江人特有的乡音,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时常有一种不真实的历史穿越感。
“佳禾,回来啦!”又见到了奶奶。奶奶穿着粗布衣服,系着蓝色的围裙,头上还裹着一块老年人的头巾,整个人风尘仆仆的,仿佛赶路回来的是她,不是我们。她用围裙将手认真地擦了又擦,高兴地握着我的手,用地道的家乡话说:“我家娃真是长高了好多啊!”。
到了大伯家,刚到门口就听见高昂浓烈的乡音,姑姑、叔叔、哥哥、姐姐等等一大圈人,她们正你一句我一句用望江话聊天呢。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听到的是普通话,对家乡话的理解总是有些吃力,不过,尽管有些话语不清楚其中的准确含义,于我还是觉得很亲切、很温暖,这是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响应,有如五彩云霞,飘荡在我的心田。
夜晚,上灯了,一点点白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屋里很热闹,厨房里飘出的热气,掺着辣子和花椒的气息,挑逗人的味蕾。这时,在一阵烟气中隐隐地传来几句大嗓门的家乡话:“这个多加点辣椒,那个少搁点盐,汤好了,饭熟了,可以盛了吧!”,那光景,烟火伴着乡音,牵挂在每个家人的心间。
星星慢慢爬上了深蓝的天空,只有老家才能看见这天鹅绒一般的星空。散席后,还能在黑夜中传来几句家乡话:“我走了!”,“小心点,今天下雨了,天又黑,看好路……”。这会儿的乡音,似乎被夜色稀释了一般,平添了几分平静和柔和。原野静悄悄,月光田埂照,树叶不再沙沙响,那夜色中的乡音,伴着我进入甜甜的梦乡。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
望江与江西、湖北交界,与江苏、浙江近在咫尺。那里的乡音既有赣鄂方言的高昂响亮,还有江浙吴侬软语的细腻悦耳。它热情豪放,又宁静质朴,就像我的家乡亲人们一样,常驻在我的心田,那乡音、那声音,也常在我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