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渴望到未来世纪城去游览,终于这一天,我和弟弟一起坐着时光飞碟来到了未来世纪城游览了一番,未来的世界一切都那么美好!
“咦!姐,这里这么多的车辆怎么都没有排气管呢?”弟弟话音刚落,导游阿姨笑了笑说:“哈哈,这个估计你姐也不知道,我来告诉你们吧,现在的汽车都是电力汽车,不需要加油,而且只要装上特制电池,就能够高速行驶,它无污染,而且速度要比汽油车的速度快两到三倍呢!”弟弟听了边拍着双手,边大叫到:“哦!太好了,太好了!”
导游阿姨带着我们来到了她自己的家。我们看到了一座新型楼房,但是却没有楼梯,也没有电梯。她看到我们俩疑惑不解的样子就对我们说:“这里虽然没有楼梯和电梯,但这里的椅子跟直升机差不多,就叫飞椅,也可以上楼。走,我们去楼上看看!”我们刚坐上飞椅,便飞了起来,不一会儿六楼便到了。导游阿姨就对我们说:“这里是多功能楼层,可以居住,工作,医疗等,它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在房间里,空气清新,在家里坐着,就像生活在大自然一样!”
阿姨又带我们下了楼,到三楼,然后说:“这里是智能服装。有很多种:防电服、防雨服、防水服、变色服、灭菌服等等,可多了!”我和弟弟看到眼花缭乱。
游览很快结束了,我和弟弟又坐上返程的时光碰碰车。突然我醒了啊,原来是一场梦,一场超时空的梦,我想这个梦在不久的将来,经过我们的努力,也一定会成为现实的。
灯火相映,璀粲光明,那是文明的世界,被千万盏灯点亮,其中每一盏文化之灯,都要人们亲手续上灯油,从而传承。
那盏灯美丽却易碎,民国年间,天灾人祸不断,偌大一个中国竟放不下一张书桌,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那些大师身处偏僻山村,却掩不住一个时代的群灯闪耀。在波澜壮阔的文化民国,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他们坚定的背影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半个世纪后的大洋彼岸,又有木心以顽强持久的挣扎,以“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饮下毒酒的庄严”,在累累残灯之间,讲解他对文学的回忆,将风雨飘摇的文化之灯重新点亮。
文化可以是高居庙堂的灿烂明灯,更可以是远处江湖的寻常灯火。即便是日常饮食,也深藏文化的底蕴。梁实秋爱吃,爱北平的酪,爱信远斋的酸梅汤,爱正阳楼的烤羊肉,爱致美斋的爆肚儿,更爱以豆汁为代表的一色北平小吃。食物也许并非仙肴,但掺杂了一个人的情感,也余味绕梁。梁实秋做如是文章时,竟是炮火连天的战争时代,他却固执地,歌咏使他心旌摇荡的烟火小吃。他悄悄点燃灶火,一盏文化之灯也悄然点亮。
在动荡年代仍担起传承文化之灯的责任,确实令人敬佩,而在平凡柴火油盐中仍纯粹地守护文化之灯,则更令人叹服。汪曾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就是其中之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显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这样看似平常,实则富有深意的文字,被汪曾祺用来讲述一个城市最琐碎的小事。汽锅鸡,牛肝菌,在空气里开花的仙人球,酒馆旁的木香花……这些湿漉漉的文字携着城市的文化慢慢浮现,只有这样平和滋润的笔墨,才能领我们追忆似水流年,去访谒被现代人忘却的文化之灯。汪曾祺“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也在最寻常的生活中,点亮每人心中的文化之灯。
钱穆说,古罗马文明好比一盏巨大的灯照耀广大的帝国,而中国文化却有无数盏灯,四壁皆灯。大地上星星点点,密布文化之灯。
那一片灯海由无数盏小灯构成,唯有用体温,用心点亮每一盏灯,才有如此璀粲。
让那一点点摇曳的烛火亮起,爬上文化殿堂的雕花,汇聚成灯灯相连,光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