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去奶奶家玩,在庭院的墙角,我发现了一个完好无损的蜘蛛网。大姑见状,正要用扫帚把蜘蛛网清扫掉时,我连忙求道:“大姑,让我研究一下这个网吧!”大姑只好答应了,于是我正式地开始探索起有关蜘蛛网的奥秘。
我抓来了一只小蚂蚁,把它放在网的中心,它很快被粘住了,这时候,“房间”的主人——蜘蛛女士,缓缓地从角落里爬出来了,在网上行走至蚂蚁身旁,并给蚂蚁裹上了一层雪白的丝衣,最后把蚂蚁裹得像个粽子以后,就安心地回洞里去了。为什么蜘蛛不现在吃蚂蚁呢?为什么蚂蚁会别粘贴在网上呢,而蜘蛛不会呢?当我又想探个究竟的时候,蜘蛛却又不出来了。
第二天,带着这些问题,我又来到了那个“老地方”,发现蚂蚁被吃得只剩下一副空壳了,而蜘蛛又在修补自己的网了,我又观察了一天,还是没有我想要的结果。当我回家翻书找答案,家里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让我明白了,蜘蛛不吃空壳的原因是:蚂蚁身体里的蛋白质被蜘蛛吸收后,空壳就不能再被吸收。之所以蜘蛛不被自己吐的丝粘到,是因为蜘蛛心里都清楚,可以分辨出来,要是它自己真的不小心踩到了自己的网,那也没有关系,因为它的脚下会分泌出一种油,让它不会被自己的网粘住。
探索,使我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我热爱大自然的一切。今天,我发现了这个秘密,而你,发现了什么呢?让我们互相分享自己发现的秘密吧!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事物。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演奏古琴。古琴是汉族的一种古老乐器,位列“四艺”之首。古琴虽然只有七根弦,可弹奏出来的乐曲音调,却能千变万化,着实让我摸不着门道。
一天,我新学了一首《阳关三叠》。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确实是一曲离歌。我听老师讲解了指法,苦练后终于能流利地弹奏了。可老师听后却道:“你这曲子真不像送别时弹的,倒像是欢庆节日时的曲子。你呀,好好琢磨琢磨曲意!可以想想那些送别的诗!”
听后,我伏在琴上,指尖轻扣着琴面,细细思索,“唔……《赠汪伦》、《别董大》、《阳关三叠》都讲的是送别,可送别又有很多种,有‘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的牵挂。要把它们都融进一首曲子中还真难!”我抓狂地自言自语。
静下来,我又想起了小学毕业时,当时我的心情好像开始时是不舍,后来是感动,最后却变成了豁达和期盼。如此这般细细体会,慢慢琢磨,我似懂非懂,决定拿琴上手一试。
我先将开始时的几个音弹得轻缓,中间部分激烈昂扬,结尾又再度慢下来。可顺下来后,却觉得无比生硬、僵涩。嗯,不好,再换!我琢磨思考一番,又开始演奏,觉得不对便再改。几番下来,指尖已被琴弦磨得生疼——古琴不似筝一般,而是直接用手弹的。嗯,不好,再换。最后,经过多次修改,我找到了一个满意的版本。我先弹得稍快,如友人对酌畅饮;然后几个和弦激昂无比,却停顿明显,像友人借着醉意哽咽地互诉依依惜别之情;后面节奏减慢,仿佛一人遥望着朋友乘的小舟渐渐远去,过了千山,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老师听了我的弹奏,也称赞不已。
是的,凡事都值得我们仔细琢磨,才可能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