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道理值得感悟,而在大自然的春去冬来中,花儿的开放,不仅蕴含着大自然的规律,也有着一些人生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感悟。
初春,冰雪刚刚消融,但“余寒犹冽”,冬季的寒冷仍没有过去。树木刚刚抽芽,人们仍旧顶着寒风艰难地行走,但不经意中的一瞥,却看到了一朵朵朴素的小黄花——在其它的花儿依旧躲在花苞中不肯出来时,迎春花却顶着初春的寒流,将最美的自己绽放开来。经过的人们无不驻足观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仲夏,火热的骄阳把热量洒向整个大地,那些在春末夏初争奇斗艳的花儿们,几乎消逝殆尽,剩余的几朵残花,也都在绿叶的遮蔽下慢慢凋零。而这时在凉亭中避暑的人们,望向水中,却发现莲花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骄傲地绽放,它“亭亭玉植”,仿佛生来就是为了迎着这烈日似的。它的那股精神让人赞叹,此景也让人流连忘返。
深秋,枯黄的树叶渐渐地落了下来,被人踩得支离破碎,萧瑟的秋风,给人们吹来了无尽的悲伤,灰蒙蒙的天空伴着点点的秋雨,为本就萧瑟的景色抹上了一分凄凉的灰。这时,菊花开放了,它舒展着金黄的、雪白的、各种颜色的花瓣,迎着秋风,尽情地开放着,为观看它的人传递着秋日间的最后一份希望,为人们所赞美。
隆冬,朔风呼啸,将地上的积雪又吹到空中,伴着漫天的鹅毛大雪,更是让人寸步难行,然而随着一阵风吹过,将压在树上的积雪抖落,一朵朵红梅露了出来,迎风怒放,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动人,引得人们争相观看。
春去冬来,花儿的绽放,值得我们感悟。这正如人生——你不需要多么完美,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便是做到了最棒的自己。
站在历史近处,经典重现,一字字,一句句,勾起美好的断想。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重读《诗经》,我不仅读到了炽热的爱,还读到了征战的痛,更读到了乱世之中百姓的苦。谁说《诗经》只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谁说只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看,那“雨雪霏霏”中饱含多少人难以归家的愁苦?听,那“无食我黍”的悲愤是多少百姓共同的心声?《诗经》以最浪漫的形式传达着最深沉的情感,它是先民的歌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又似一眼清泉,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最原始、最深远的力量。让经典回家,让《诗经》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重读《论语》,我突然发现,那个白发苍苍的孔圣人并非是我印象中慢条斯理、一板一眼的“书儒”。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仁”的思想,他在晚年仍周游列国、处处奔波;为了教导学生向善,他苦口婆心,甚至声嘶力竭。他心系天下,心系百姓,为社稷而急,为百姓而急,为“仁”的思想不能传播而急。你听,“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就是他真切的心声吗?你听,“朝闻道,夕死可矣”更是他对真理执着与追求!让经典回家,让“仁德”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
站在历史远处,重读经典,我们听到亘古的风翻过书页的声音,内心回响起的,是对众生的悲悯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历史,是五千年来无数华夏子孙血与泪的交织,而经典,则是在这样的岁月长河中所产生的结晶。让经典回家,是让先辈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更是让那些永世的传承,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