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到重庆爷爷的老房子时,忽然,彩灯亮了。这就是过年的喜庆气氛。
我爷爷家是一所大院,分为前院,中庭,后院。每逢新年来临之际,我必定会回到爷爷家去。一起来准备各种过年要的物品,每个房间都会贴上用毛笔写的行书“福”,在中院的天井上方,我们会先用竹条架起一个架子,然后再放一个通电了的“福”字。
新年中,最让我们期待的就是祭拜仪式,我们几个小朋友,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看好祭品,防止被偷去,因为我们一个村的人都要分为三天来祭拜,一次,邻居家的小孩被他爸妈挽着来祭拜,我们时时刻刻都盯着这个小胖墩,防止他拿东西,可人一多,我们也没看了,可到了出口,关出口的好伙伴却说他看到了小胖墩手中拿了苹果核,我们一查,果然少了。这个事让我们哭笑不得。
节日祭拜最后一天。来的人必定会留下来,吃“新饺”,我们几个工作也不再是“保卫处”而是“厨师”,我们个个手上全是面粉,脸上也全是。一会儿,一笼饺子煮熟了,二笼,三笼……最后看谁能吃到包有铜钱的饺子,他就会非常幸运,听爷爷说,这枚铜钱还是民国时期是呢!
过年完了,我该回去了,可还是留在了我的心里了。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也没有璀璨炫目的烟花,更没有旅途中引人入胜的风景,但2018的年却是我过得最为开心的团圆年。
“年三十就在杭州过吧。”妈妈嘴上那样说,眼神里却透露出一点点忧伤——北方老家那长长鞭炮、大桶大桶的烟花、家家户户红红的对联、喜庆的大福字、大盆大盆的饺子馅、香气四溢的卤肉和挂满厨房的鸡鸭……
那就让妈妈在南方过一个北方的年。妈妈说南方的年夜饭十分丰盛,而北方却简单的多,以水饺为主。妈妈开始忙活起来,和好了面,准备好了饺子馅,妈妈把面团搓成了“长辫子”,用刀切成了均匀的小段,撒上面粉按顺时针搓了几圈,就变成了一个个圆圆的小面坨。妈妈一手拿擀面杖,一手拿小面坨,擀面杖一边擀,饺子皮一边转,一转眼功夫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擀好了。轮到我上场了:我一手抓着饺子皮,一手用筷子把馅儿夹进面皮中间,用筷子把饺子馅按按紧,然后把皮对折一捏,再把两边的皮往里一捏,最后对折往里一捏,一个就包好了。我们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聊着天:“佳佳,我们老家过年可比这里热闹多了,包饺子也比这儿有趣多了呢!我们会包出各式各样的造型,还会在饺子里放一两个硬币”。“啊?”我有些疑惑。“对呀,饺子代表着吉祥和团圆,还有招财进宝的含义,谁要是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他在新的一年里,生活美满,财源广进!”“哇!”“我们那儿年三十儿会比赛谁家先吃饺子!所以吃饺子前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谁家鞭炮声响起了就说明谁家要吃饺子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把对大家的新年祝福传递到家家户户”妈妈边说边怀念。饺子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包好了,虽然造型难看,但妈妈还是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看着一盏盏寄托了妈妈浓浓乡情的饺子,我为自己的帮忙而自豪。
陪爷爷奶奶吃好年夜饭,我们赶到阿姨家去给远道而来阿公阿婆拜年。大人们其乐融融的围着茶桌喝茶聊天唠家常,妈妈对阿姨说:“老爸老妈这两套唐装你买的比较好,过年了正好应个景儿”。阿姨说:“就是觉得喜庆才买的,红红火火过大年嘛!”阿公对妈妈和阿姨说:“一会儿记得给你们姑姑打电话拜个年,告诉她我们都来杭州过年了”……大人们在那边聊得热火朝天,而我们小孩子却在“你争我抢”:“我的红包比你多”“我的红包比你厚”……
不知不觉,时光使者敲响了新年的钟声,新的一年到了,大家相互祝福,亲情环绕着大家,幸福而温馨。亲情在,春节在,团团圆圆!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