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婆家有一只公鸡,身上的毛是黄色的,头上戴着一顶红帽子,因为这只大公鸡身材苗条又如此美丽,所以非常高傲。
有一天上午,这只公鸡“大人”从它的“皇宫”里逃出来,在院子东跑西跑,还在院子里面拉了一堆屎,所以我和妹妹决定要让它回到“皇宫”里。
我先直接上去抓,可东抓西抓,就是抓不到。每次眼看就差一点点就抓到这只公鸡了,可公鸡还是灵活地逃走了。“哼,我就不信抓不住你”我嘀咕道。
接着,我只好和妹妹一起来设定一个捉鸡计划,准备好第一套捉鸡方案。
捉鸡开始了,我和妹妹先来第一招——“堵城”。堵城的意思是我和妹妹一起来围攻,来堵住敌方。现在,我就把鸡赶到一个死角,妹妹则来抓住那只公鸡。没想到竟然鸡来啄我,我赶紧先逃了,鸡也就这样大摇大摆地走了。又没有成功,我和妹妹有点生气,暗暗发誓,一定要抓住它。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我们使用第二招——“引诱”。我抓了一把米,放到离鸡窝非常近的地方,我和妹妹就开始在鸡窝旁边的房子里面等待,慢慢地,鸡快要吃完米了。我们正想上去赶它,谁知它吃完之后,就又逃走了。结果还是没有抓到,我们气得七窍生烟,嗷嗷大叫。
就这样第三次捉鸡又开始了,我们用的招数是——“智取”。我先把一只漂亮的母鸡抓来,公鸡见了得意洋洋,因为母鸡下了一个蛋。就在公鸡放松了警惕之时,我和妹妹就悄悄地把公鸡抓住。但公鸡仍拼命扑腾,我就使劲地抓住了脚,妹妹抓住翅膀,就这样把它放进了鸡窝里了。
最后我和妹妹都笑了,心想:“大公鸡,你还不是我和妹妹的对手呢”。
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着响亮的爆竹声;跟着五颜六色的烟花,春节浩浩荡荡地向我们走来。春节一直有着它专属的独特味道,这种味道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第一味——门前的喜庆对联
每到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把往年不吉利的东西通通“赶”出去,在门前贴上一副代表着吉祥如意的对联,预示着这一年能有一个安定、美好的生活。我家今年在门上贴的上联是:福随瑞气来庭院;下联是:财伴春风入宅门。这副对联在微风中微微鼓动,仿佛在给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受到了野兽“年”的威胁,每到冬季,“年”便跑进深山,窜进村庄来骚扰百姓,弄得百姓惶惶不安。渐渐地,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便在“年”侵扰的那几天,在门上贴上红色的纸,并在上面写吉利的话,用来驱赶“年”。后来,演变成了“对联”。
贴上对联的家,有了过年的“味道”。
第二味——空中的“璀璨之星”
大年三十在吃年夜饭前总要放个鞭炮烟花啥的,我一直对此有些疑惑,不理解。今年我终于忍不住了,带着满怀的好奇心去询问奶奶,奶奶便给我讲了这个故事:相传是因为红色虽能让“年”对人们产生一些恐惧,却还是不能完全镇住它。人们便按照它的其他弱点出奇招,在“年”下山窜进村庄前,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敲敲打打闹得震天响,“年”见家家户户门前都火红一片,害怕得扭头就往回跑,人们见“年”跑了,更加使劲地敲打吼闹,“年”吓得躲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
响亮的鞭炮声,亮眼的火花把“年”打败了,这一习俗既能驱赶厄运又代表喜庆、吉祥如意。
空中璀璨的烟花,加深了过年的“味道”。
第三味——桌上的美味佳肴
放完鞭炮,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正等着我去品尝,你可别小瞧了这一桌子的菜,它们的身后可也有一小则故事:传说,古人把“年”打败后。夜过去了,天明了,人们高兴地相互祝贺道喜,他们张灯结彩,杀鸡宰羊,饮酒摆宴,欢庆胜利。
古人因胜利而高兴;我们因团聚、平安、热闹而高兴。不过,我吃完了佳肴,摸摸口袋里“沉甸甸”的红包,心里更是乐滋滋的。
桌上美味的佳肴,提炼了过年的“味道”。
听说,以前的人们为了纪念胜利,后来每个冬天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红纸对联,并点灯燃烛,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大家就相互祝贺道喜。这种习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便成了现在的“过年”。古时那两个日子正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打开电视机,随着春晚主持人的倒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又长大一岁,进入了新的一年!然而,新春的味道依旧。不过,这次春节更是让我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