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以追赶为话题的作文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79

曾嘲笑那逐日的夸父,为一个虚无的目标而追赶,后来蓦然惊觉,可笑的原来是自己。

——题记

年少时,每逢春天,总央求母亲带我扑蝴蝶,奈何身陷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中,一直未曾实现,终于有一天,母亲带我来到乡间的田野,蝴蝶翩飞的田野。

心中炽热的渴望如同火舌舔舐着原野,我挣开了母亲的怀抱,纵身跃入绿色的海洋之中,追赶那舞动在春天的帷幔后的精灵.它们似挑逗般飞到我眼前,轻挠我的心扉,又翩然而去,引得我不停追赶,却都空手而归。

沮丧地回到车上,窗外天色将晚,草丛也蒙上了朦胧的面纱.唯有一丝无力挣扎的阳光,渐渐地沉向西边的地平线。

母亲安慰我道:"哪怕没有追到蝴蝶,追赶蝴蝶的过程不也值得享受吗?”我有些不解地摇摇头,目光空茫地望向窗外,为那毫无意义的追赶而失落。

再一次追赶,是一个火热的夏日,跑道外,三三两两聚集着学生。跑道内,是正做热身的运动员,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火热的激情,亦如天空中的太阳.我置身其中,焦急而不安地环顾着四周。

这是一个我期待已久的项目,以前一直没有机会参与,每当看见运动员一晃而过的身影,脑中便浮现出我追赶他们,超越他们的画面。"加油,你一定能行!"朋友拍拍我的肩膀,我点点头,冲破红线的渴望如同一只不安的小兽,在心中骚动.

终于发令枪响,如脑海中无数次幻想那般,我追赶着,却眼睁睁看着别人在我的眼中渐行渐远。

我败下阵来,依然如同以往那般,只是劝说的人从妈妈换成了朋友,“追赶的过程不也很值得享受吗”我摇摇头,不置可否。

终于,我厌倦了追赶,厌倦了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奔跑,如同在黑夜中奔跑,却不知道光在何处。

于是我推掉了老师给我的参加数学竞赛的机会,告诉老师“我没有这个实力。”老师笑笑,换了另一位女同学。那是一个素来文静的女孩子,不曾参加过什么重大活动,我看到她受宠若惊地走到老师面前,黑曜石般的眼睛涌动着期待与不安。我看到她的双手紧张的交织在一起,在听到老师说:“你要努力追赶别人才行啊!”渴望在她眼中翻腾,我却仿佛看到它熄灭时的晦暗。

我看着她终日埋头书本,看着她拿着厚厚的资料往返在老师办公室之间,看着她在追赶的渴望下奔波。

那一刻,我恍然看到过去的自己,为了捉蝴蝶编织着精巧小网,为赢得比赛在黄昏的操场上奔跑,我忽然感觉:那是多么充实,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在失败的感伤落幕之后,这一切那么清晰的凸现在我眼前,然而今天这一切却像一个五彩的梦,已倏然消散。现在的我畏缩而颓废的生活。平淡、乏味、无任何色彩。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追赶没有结果,又怎样呢?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人生,都是需要追赶的,正如夸父,他永远追不上太阳,但他却选择追赶,他让自己的生命在追赶的过程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辉,轰轰烈烈的逐日,然后轰轰烈烈地倒下。没有人嘲笑他的迂腐,却把他当成民族的精神图腾。

我想人生是需要追赶的,不必顾后果,不要问结果。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活力,我们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那是离我们最近的,也是离我们最远的,那是值得我们感恩的,却也是正在被我们忽视的。

那是自然。

在原始的古代,先民们对于自然界总是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与发自内心的感激。原始的图腾崇拜,五谷丰登时对上天的顶礼膜拜,对一草一木的呵护与尊重,无不体现了以前的人们对其生存的环境心怀感恩,水乳相融。

如今的我们,思想似是受到了钢筋水泥的桎梏,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渐渐变得浅薄,那一份感恩之心也“去似秋云无觅处”了。

人,本生于自然,归于自然,更要感恩自然给我们点点滴滴的馈赠,亦或发人深省的沉思。

我们该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予我们身心的享受。早在《诗经》中就有“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一片葫芦叶子的清香霎时从远古飘到了现代。或用于果腹,或用于尝鲜,我们对食物的需求总是取之自然。“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对衣物的需求也离不开自然的馈赠。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远不止于物质。清代张潮就在《幽梦影》中提到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自然也在时刻用自己的语言悄悄告诉我们世界的无声变化。静静聆听自然,只觉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觉得这个世界是美丽如斯。

当我们为满盘的佳肴而欣喜,为满目的美景而沉醉时,不该感恩自然的丰富多姿吗?

我们该感恩自然,还因为自然给予我们抒情的媒介。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对于情感的抒发总是应景而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萧瑟的秋景触动了宋玉那压抑而苦闷的心灵,或是感于自然的召唤,咏出了奇伟瑰丽的《九辨》,一吐胸中块垒;李清照是一个内心细腻的女词人,自然界的细微变化轻轻触动着她的内心,使内心深处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轻灵或沉重——水到渠成地涌出。“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这位多情才女的内心随着春日和风的吹拂也轻快地舞动起来。无论是“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的悠悠思念,还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热血激战,自然总是把人们的情感轻轻包围,再融入天地,浑然天成。

当我们为一朵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时,不该感恩自然的动人心弦吗?

我们应感恩自然,更因为自然给予我们生命的思考。一千年前的一夜,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感于白露横江,月朗风清,客见月恒久而哀吾生之须臾,而苏子则不然,“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永恒与否都是成辩证关系的。另一次,他于山中得以一场山肴野蔌,颇受启发,由衷地感叹道“人间有味是清欢”,道出人生的真谛并非华丽的虚浮,而是朴素的真实。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张若虚见月而思宇宙苍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是《古诗十九首》中久客还乡的人见风中摇摆的草木而发出的人生的喟叹。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亦是如此,平日里的思想受到了城市钢筋水泥的桎梏,对生活中大多事皆“眼中了了,心下匆匆”,而当我们远离尘世,独自来到山林中,大海边,听山风在耳边的低唱,感受海水漫过脚趾的温柔,被自然浸润过的心田是否会澄澈如洗,也才会认真地思考生命对于自己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每当我们一清胸中杂念,静静感受自然时,总能挖掘内心深处的对于人事的思考。受到自然的感染,我们对周遭的一切可以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所以才有梭罗的《瓦尔登湖》,莫奈的池中睡莲。

千百年来,朝代更迭,物换星移。人事已经历了不知多少个春秋变化,多少次悲欢离合,自然好似默默无言,亘古不变。我们从自然中取之物质,往自然中寄之情感,从自然中撷之哲思。

如此,不该感恩于我们近在咫尺的自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