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不变的是那份痴迷作文600字

admin 初二作文 2023-09-21 136

小院,小屋,一声声嘹亮而婉转的戏曲冲透了院门,在空中萦绕。

从小,奶奶给我的印象就是爱戏。无论京剧,昆曲总爱唱上两句,虽不专业,但那延长的音调和抑扬的神韵让我惊叹。我趴在窗上望她,奶奶一边是忙碌的活计,一边是自己追随了一辈子的爱好,两不误,边干边唱。

我是从来听不出她在唱什么的,但却喜欢看陶醉的她,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手上活计飞快,身体却左摇右摆,连眉毛梢都洋溢着喜悦,《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无论哪一段总能信手拈来,家里的电视也总是“咿咿呀呀”地响着。

痴迷。这怕是她对戏曲最贴切的词了吧。只听得音调一起,停顿两声,进而步入正曲。如流水般潺潺而下,时而遇着高音,便轻巧地跃过,留下水花四溅,引人回味。又似随风缓下的叶,兜兜转转,落地时又平添一份厚重。是啊,自练了一辈子的戏,怎会不好呢。我暗自想。

奶奶常与我说,年轻时最喜听戏,过耳不忘,如今竟记不得了。我笑着说您唱得好着呢,她笑而不语,但我看到她的笑在发光,是隐藏不住的欣慰和穿越几十年的痴迷。

如今社会飞速改变,还有几人会唱国粹,有谁会细数戏台上的角儿呢?我看到奶奶找不到她的京剧频道了,怕吵到家人只能小声哼唱。我看到奶奶站在时代的角落,被尘土弄得满面凌乱。爱好成了痴迷,是跟人一生的,尤是奶奶这种上升到传统文化的老人啊。

惊鸿延声,惊艳时光,当漫步了几十年的戏曲撞上时间的冷漠,奶奶坚守自己的心,那份痴迷是永远不变的。一阵曲声起,奶奶又唱开了人生。

自古及今,戏曲何以传承,唯是不变的那份痴迷啊。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书籍就是这个万花筒中最璀璨的一角,那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令我陶醉。

记得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帮我买了一些儿童绘本,书上的图画让我看的目不转睛,每天睡觉前,妈妈或爸爸就开始给我读儿童绘本,读着读着,我爱上了书,上小学一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我刚从书店买回了一本我向往已久的童话书——《木偶奇遇记》。刚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翻开书的第一页,一股浓浓的墨香味儿便扑鼻而来。闻着浓浓的墨香味儿,看着崭新的童话书,啊!感觉就一个字——“爽”。

书中的故事情节时而让我哈哈大笑,时而让我泣不成声。书中的木偶皮诺曹因为不想学习,而贪图玩乐,因此,它变成了驴子的摸样;因为撒谎,不诚实,蓝头发仙子把它的鼻子变得好长好长;因为逃学,被杂技团的人拿去当木偶,甚至被柴烧;因为捣乱逃跑,而留落街头;……这些事情让我更深的理解了父母的爱,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我爱上了一本书,名叫《城南旧事》,因为,小学五年级的语文书第一篇课文是《窃读记》,《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通过老师讲的林海音的背景了解,我对林海音开始漫漫地感兴趣了,所以,我选了一本林海音所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讲了林海音在北京时的生活。

在《城南旧事》中,《惠安馆》讲述了“疯女人”秀贞苦苦寻找自己的孩子——小拴子,而小拴子被养母虐待的故事;《我们去看海》则讲述了一位及慈爱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可恶的贼等等人物和一位青年,和作者的故事,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兰姨娘》讲述了当时妇女的命运;《驴打滚儿》体现了旧中国乡下的情况。这本书,告诉我要好好珍惜眼前优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用实际行动来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的关心与帮助。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能够使人和谐,使人见多识广,使人陶治性情。读书让我着迷,我从中享受到了无限的乐趣,得到了教益和启迪。来吧!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吧!让我们去享受读书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