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admin 读后感 2023-09-21 137

让红色的鲜花绽放

有人说畅游书海是一种享受。是的,但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想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完善,并不用这样。俄国作家巴别尔曾说:“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而《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那其中最该读的几本之一。

在和平中体会战争,是因为环境不同而无法理解?还是能脱离现实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一切都有可能,回顾中华五千年,还是1805-1820年这一动荡时期,有多少太平盛世,又有多少战火纷飞。我忽然悟到了:五行虽相克却能相生,战争与和平不也是如此?战争能造就以后的太平,长久的和平底下却隐藏着毁天灭地的灾难;和平的时间越久,战争就越骇人。相反,战争的规模越大,和平的时间也越久。但与其说是我悟的,倒不如说是千万人消失于历史的画卷前告诉我的,还有一句话:“这是大自然的平衡。”

《战争与和平》紧紧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与华西里这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一幅恢弘壮阔、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画卷。为何说《战争与和平》是部巨作,经典之处就在于托尔斯泰刻画人物与叙事的高明。就比如在小说开头的安娜和舍勒家进行的上流社会聚会:安娜的“引导人”身份十足有趣,比如介绍“甲”给“乙”认识,或把正在和“丁”交谈的“丙”插进“戊”与“己”的争论之中,为此,她忙得不亦乐乎;后来,托尔斯泰在聚会上通过人物的对话一针见血地点明当时拿破仑蠢蠢欲动、大战前夕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据说,为了描写这场战争的起、经、果,托尔斯泰引用了大量材料,拜访了卫国战争的参加者,还考察了当时的波罗金诺战场,足见托尔斯泰的认真付出,也因此造就了这一鸿篇巨著。

关于《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自己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纪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本小说。”那他想表达什么?首先,全书重点歌颂俄国人民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托尔斯泰创作时只有37岁,正是一人最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黄金盛年,所以他在这部巨著中倾注着烈火般的爱国热情。也无怪习近平爷爷会推荐此书。我想到,我们不是也和托尔斯泰一样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虽然年龄还有点差别,但健壮的身心是一样的;我们也和他一样有颗要让自己国家强大的心,虽然国籍不相同,但那一颗心是一样的。读过此书后,我知道了,不论是和平的花园,还是战争中的战壕,不论是丰满的沃土,还是平瘠的沙地,我们,都要把属于中国红色的鲜花遍布,使它绽放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我家的门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直直地屹立在花坛边上。它的树皮是那么粗糙,树干是那么粗壮,这让我想起了爸爸。

我的爸爸长的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对我并不严厉,会经常和我聊天,还时不时地喜欢开开玩笑。他的手也像梧桐树的树皮一样,很粗糙,布满了老茧,这也许是因为他家务做的很多吧!烧菜、烧饭、晾晒衣服,溜狗等事情他都会有条不紊地完成。

爸爸对家里人很关心。每当我遇到烦心事时,我就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闷闷不乐,一声不响,这时爸爸都会笑着走过来,边抚摸着我的头,边轻生地询问我“怎么了?是身体不舒服?还是遇到麻烦了?”当听到爸爸的关切询问后,我顿时心里就有了几分安慰,心情也慢慢平复下来,和爸爸聊起来了。爸爸总是先想到我和妈妈,很爱护我们。比如:每次坐公交车时,看到有空位,爸爸总让我和妈妈去坐,自己则拿着很多东西站在一旁。很多次我都叫爸爸来坐会儿,但他却总是摇摇头,说:“没关系,我不累,你们坐,反正马上就到了”。但其实有时离目的地还有好多站呢!还有每次吃饭时,爸爸总是不停地给我和妈妈夹菜。好吃的、有营养的总是先留给我们吃,自己却推说不喜欢吃,其实我知道不是他不喜欢吃,而是他总想让我们多吃点,吃好点。

爸爸就像门前的那棵梧桐树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守护着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