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题记
谦让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教养、一种格局、更是一种境界。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自古以来,谦让的美德就被世世代代华夏儿女传承发扬。孔融让梨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梨的大小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谦让,让所有人深思,给我们做了榜样。小时候妈妈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尽管我似懂非懂,但一颗谦让的种子在我心中的沃土慢慢生根,发芽……
8岁那年,全家去泰山旅游,到了最后合影留念环节,妈妈让我和妹妹按个子高矮坐到两块石头上。正当我摆好手势准备喊“茄子”时,一旁的妹妹却哭闹起来。上前一问缘由,才知道她不甘心“居于人下”,非要坐那块大石头。我不假思索的对大人们说:“我坐那块小石头吧,我和妹妹换换,我比她大,理应谦让”。大人们都夸赞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也感到心里暖暖的。原本心中仅存的那点不快也一下子烟消云散。回家的路上,我又给妹妹讲了孔融上梨的故事,并告诉她要像小姐姐学习懂得谦让,妹妹一知半解的点头笑了。
谦让是心灵的美,让人温暖,让人感动。谦让是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谦让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谦让是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也正如雄鹰学会谦让狂风骤雨,才有了它的展翅高飞。
谦让不是一叶扁舟,随波逐流;谦让不是一叶浮萍,漂浮不定;谦让不是一束昙花,转瞬即逝……
谦谦之行,在于手,在于心……
谦谦之言,在于口,在于情……
守礼谦让,尊重生命,从做好自己开始!
放假的第二天,妈妈就收拾好行李,一家人一起回老家。
我的老家,每逢过年就有着浓浓的年味,即便不放鞭炮,也不放烟花,仍有说不尽的年味。
到了老家,妈妈打开行李,开始把一件件衣服拿出来摆放好,然后去菜场买菜,回来后,妈妈又吩咐我和姐姐帮忙整理茶几上的东西,等全部都整理好,妈妈才安心地坐下。
晚上,爷爷的几个老表打电话过来,电话里,那喜悦的声音传来:“过几天来你们家拜年!”一家人听到消息,个个都欣喜万分,掐指一算,爷爷的老表已有十年没来拜年了,这场面会是有多么激动!时间一天天接近,妈妈准备着丰富的年货。一些邻里走进老家的大门来拜年,村里的几个调皮的小男孩也早早地放起了烟花,还有一些小女孩一起在我们老家前的操场上放风筝,每家每户洋溢着年味。
年三十到了,叔叔一家来到老家和我们团聚,大家围在桌子旁高高兴兴地吃着年夜饭。
吃完年夜饭,当春晚的时间也该到了,大家坐在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着春晚。大厅里变得格外温暖。
正月初一,二零一八的第一天,也正是我农历的生日。晚上姑姑一家、叔叔一家,还有村里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大家一边吃,一边聊。等吃好饭,我便打开了蛋糕,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
终于等到这一天,爷爷的老表来了。可爷爷奶奶凑巧和叔叔一家去了北京,但老家喜悦的气氛依然不变。一个早上,妈妈和姑姑匆匆赶去菜场买菜,接着又匆匆回到老家洗菜、布置桌子。不一会儿,后院的厨房就飘来了阵阵菜香……
“汪!汪!汪汪汪!”大福大声地叫了起来。“客人来啦!”我兴奋地喊道。本以为爷爷的老表只来了三四个,没想到几个几个进了大门,一数竟有七八个。大厅里,大家见到彼此都异常兴奋。妈妈为他们准备茶水,爸爸同他们聊天,分享各自的事,大厅里不时传来笑声……
老家的春节有着浓浓的年味,和城里的春节不一样。在老家,我们过着传统的节日、打扫。我们吃喝玩乐,走亲访友,将时间定格在幸福祥和的那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