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江西,那里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春节更为热闹。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挂上了大灯笼。除了这些,我们还会聚在一块空地上——打年糕。
家乡的年糕是打出来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当然它的制作过程也有一套呢——
爷爷从里屋搬出来热腾腾的糯米,把它们小心翼翼地倒入一个石臼里,随即就开始真正的制作了。
两位健壮的叔叔撸起袖子,看样子是项“大工程”。把两根近一米的棍子插入石臼,接着双手紧握棍子。看他们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一旁的我急着说:“快点,快点开始吧!”
于是他们开始一上一下地搅拌糯米,那样子可真和谐。一个上一个下,配合得非常有默契,他们的嘴里还轻生念叨着:“嘿呦!嘿呦!”随着节奏,他们的动作越来越快。让我感觉像广场上披着狮头的舞狮者。气氛越来越活跃,周围的大人小孩都看得津津有味,时不时会有小孩拍着手,大声地说:“真厉害真厉害!”也有几个淘小子围在石臼边转着圈玩儿……过了一会儿,爷爷就提着一桶水,喝道:“来来来!搽水喽!”大伙儿都让开,只见爷爷兴致勃勃地往石臼里洒水。然后挥了挥手说:“继续!”总之,在打年糕的时候,大家有说有笑。
正午的阳光洒在大家的脸颊上,人人脸上红润了不少。打完糯米,还差最后一道工序——
姑姑和婶婶早已准备好了:她们在桌子上抹满了食用油。爸爸把打好的年糕小心翼翼地搬到桌子上。刚打好的年糕黏糊糊的,于是姑姑沾了油,把整团年糕都涂上油。然后婶婶熟练地把年糕拉长,撕开,搓团。一团年糕在婶婶的手上翻过来翻过去,我们都拍手叫好。
顽皮的我们偷偷地撕下一块,捏成我们心中的恐龙、老虎……一旁的姑父看了,笑着对我们说:“小鬼,莫淘!”屋子里传来了一片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家乡的春节是热闹欢跃的,我觉春节就应该缺不了这抹年味。
又一年春节将至,来的悄然,就这一年在杭州过年,忘不了老家的春节……
——后记
别人的春节都是大吃大喝,吃喝玩乐的,也有人的春节是去游遍名山大川,而我的春节却是在与老爸斗智斗勇。
虽说早做完作业就早休息,但也得有个度吧,白天我是别想离开书房半步,做完卷子就做阅读,别说休息了就是喝水都难!唉!现在可是放假啊!今天可是大年三十啊!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写作业呢?都是因为我那差强人意的期末考啊!那可怕的老爸呀!老爸一开口,世界抖三抖。狮吼功还不算什么,老爸可是武林高手。18般武艺样样精通,最厉害的人也不过如此。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只能开始斗智斗勇了。首先要练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功夫,一点动静都不能逃脱耳朵的捕捉,一旦听出脚步声,就立刻要72变,在三秒之内做出一个奋笔疾书的样子,瞒天过海,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老爸使出“轻功”还是把我抓了个正着。
好不容易做完了所有的作业,可以逍遥快活了,但已日落西山进入万家灯火年夜饭的时间了,来到了酒店,周围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用富丽堂皇来形容。年夜饭十分丰盛,最具特色的要数芡实的嫩杆了,我从未见过这个菜肴。像迷你版的藕段,雪白雪白的,在我吃的满嘴流油的时候夹起一段,先放入眼前透过它的小孔挨个观察一下满坐的亲朋好友们,在放入嘴中,脆嫩脆嫩,清甜爽囗,就像夏日里喝的一杯清凉的薄荷茶,顿时,整个人都舒服了。
年夜饭后回到家中,外公告诉我过年要吃糖,象征来年甜甜蜜蜜,外公变戏法似的变出一个大棒糖,和一个鼓鼓的大红包。我高兴的张大嘴巴高举双手就差跪拜了。红包虽只有巴掌大,却能衬托出美好的寓意来,是希望来年红红火火,幸福安康,红包又叫压岁包,传说古代有一个小鬼叫岁经常大年三十出来害人,被它摸过的人都会得病,但岁非常爱钱,所以人们就把钱包起来放在枕头下用来给它,岁拿了钱就不会害人了。
说到过年自然少不了放开门炮啦。我们那儿的春节,家家户户在大初一年必放爆竹,烟花,而且要放,还要一起放,漫天的烟火。爆发出无数的火花,满地的爆竹炸起来震天响,浓烟滚滚,空中红绿混合的火花连成一片闪闪发光的花海。人们在震耳欲聋的响声中互相祝福,恭贺新年好!
我的春节丰富多彩,在和老爸斗志斗勇,在走亲戚串门,在收红包压岁钱在看烟花……这就是我的春节。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和斗智斗勇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