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做饭是在我四年级的时候,那天因为妈妈睡午觉睡过了头,我才鼓起勇气尝试着第一次做饭。
一个星期日的中午,我在我家的馒头店写作业。我写着写着就饿了,就让妈妈做饭。她准备给我做清汤挂面,她说:“我有点困,我先回去睡一会儿,水开了后叫我。”我说:“好的。”说完她就回屋了。由于火不大,烧了半个小时才把水烧开了,于是我让妹妹回屋去叫妈妈。可是过了好一会儿她还没来,没办法,我就只好亲自下厨了。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先把鸡精、味精、香油、熟油等一些调味料适当的倒入碗中,再把挂面依我的饭量往锅里放了一些。几分钟之后水面有好多白沫,我就尝了一下,可是挂面还硬的,就往锅里添了一点凉水,继续煮了两分钟,我又尝了一下,面不硬了,我就往碗里舀了一勺面汤,再把面捞到了碗里。这捞面可把我难住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筷子捞,筷子拿得近了烫手,拿得远了又捞不起来面,当我左右为难时,看见了漏勺!对呀,有漏勺呀,虽然没见过妈妈用它捞过面条,但不管怎样,“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我轻而易举地用漏勺把面捞到碗里了!刚想吃的时候妈妈进来了:“你饿坏了吧,我这就去做饭。”但妈妈看到碗里的面,“这是你做的?”妈妈用惊讶的语气对我说。我自豪地说:“没错,来尝一下我做的面。”妈妈尝了一口说:“做的还可以。”但我尝了一口,这简直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条。平常我吃一碗就饱了,但这次我吃了两碗。吃完后我非常有成就感,好像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这是我第一次做饭,这件事已经过去两年了,但依然记忆犹新。那次是我吃的最多的一次,而且也是吃的最香的一次。这让我明白,凡事都要靠自己去完成,不能总依赖别人。
在我眼里,母爱就是无尽的唠叨,这絮絮叨叨的话语却给予了我无限的关爱和幸福。
人们常说,人老了话就多。我的妈妈才三十几岁,怎么就打开了她话匣子呢?从我上学开始,妈妈每天就不停地唠叨:“放学了赶快回家,在路上不要贪玩。不时一定要左右看看,等到车走远时你再过,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跟陌生人走……”念得我烦了,我经常想,这么年轻的妈妈从哪里来的那么多话!
去年暑假,妈妈给我报了拉丁舞蹈培训班。一天,在我正准备出门上课时,因为感冒而躺在床上的妈妈又打开了她的“低音喇叭”——“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温度低,要加衣服,把雨伞带着。”我不耐烦地应了一声:“知道了!”话没说完,我趁妈妈不注意就一溜烟地跑了。
第一节课,还是晴空万里,第二节课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望着窗外的雨幕,我后悔没听妈妈的话。放学后,我冒着雨在泥泞的小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闯入了我的视线——是妈妈!带病的妈妈给我送雨伞来了!妈妈一边递给我雨伞,一边问我为什么不听话,都上六年级了还让她操心……我仍然嘴硬地说:“妈妈您别唠叨了,下雨有什么大不了,淋湿了回去换洗下就可以了。我已经长大了!”看到我这么不耐烦的神情,妈妈不再言语。我们都沉默地回了家。
在以后一个星期,妈妈没跟我说一句话。不管是冷暖问题还是上学路上的安全,妈妈不再提一口字。第一天还好,第二天开始我就感到不自在了。看着默默地忙进忙出的妈妈,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我又不敢吱声。
直到一个周末,妈妈叫我陪她去购物。在路上,妈妈还是什么也没说,我实在憋不住了。倒是我先开了口:“妈妈,对不起,没有您的唠叨,我实在不适应。”我拦住妈妈,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妈妈。此时,妈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抚摸着我的头,牵着我的手继续向前走去。于是,我们娘俩就这样破涕为笑了。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原来妈妈对我的唠叨是一种关爱,能聆听妈妈的唠叨是一种幸福!
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打开了她的“话匣子”,但我懂得认真倾听,因为我已明白——这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