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网

落叶作文600字

admin 初三作文 2023-09-21 75

秋风轻拂,一片落叶飘了下来。轻拾起这片落叶,思绪不禁飘回到我那阔别已久的故乡。

我们家世代都居住在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我的感情。大片的田野,破旧的庙宇,庄严的神像与田中的蔬果,地上的石子,河水中畅游的小鱼都是我童年精彩的画面。宁静的生活总是令人心生向往。脑海中是蛐蛐的叫声。眼中是满天星斗。身旁的奶奶织着衣服。好久不见这样的宁静,好久不见了草木葳蕤的故乡。

参天大树是依靠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生长,谷子靠大地才能够结出果实。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人无论多有天赋也离不开这广阔无垠的大地。

如今有许多人向往着繁华的都市,不满足于简单纯朴的农村生活,于是他们纷纷告别家人,收拾行囊,离开故土,踏上了前行的路,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外面的天堂不知他们最终能否找到,但他们早已忘记了,他们离开的那片土地,就是天堂。那一口口水井如同脐带一样连接着故乡的大地。那是斩不断的联系,那是天生的印记。

人们总是说自己自立了,生活靠自己,努力就会有收获。然而面对大地,人们永远也不能自立,因为人们是行走在大地上的一株株植物。故乡就像一棵大树,用汁液喂养着贪婪的我们。

人们是离不开故乡的土地的。

儿时的我总是拉着爷爷的衣襟仰着头问爷爷:“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时间不和我们一起出去玩啊?”爷爷长叹一声似笑非笑地说:“人老了,累了。”以前我懵懂无知地认为那是老去的辛酸,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那或许就是爷爷那一代人对这片故土的迷恋吧。

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繁荣的城市。人声鼎沸,车马喧嚣,宁静消失了。人们渐渐习惯于你追我赶的生活方式。然而每每夤夜辗转反侧时,我却好想回到故乡重温一下那份宁静,那令人醉心的生活方式。

若故乡是棵树,人呐,像一片飘落的树叶从树冠出发,无论中途如何飘荡,最后向往的地方依旧是故乡。从树冠到树根心中的情怀大概也不一样吧!

说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古新河畔,垂柳碧绿栖身,聘聘婷婷的身姿仿佛临水照花人,悄然赠河内一弯倩影。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柳影摇曳,有如豆蔻年华的少女对镜凝睇,此情此景,真叫人心醉。每每读到写柳的诗句,总觉得读来齿颊留香,内心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柔。

杨柳这个名字来自隋炀帝。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予以采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

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柳,谐音“留”,古人有临别之际折柳相赠的美意,这个习俗流传了千年,并未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比之千年之后的流水宴,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总有一瞬间,我们与古人心意相通,闭上眼睛,那河畔折柳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们的先人,用这样淳朴美好的方式寄托着情思和不舍,难怪直到今天依旧被传为美谈。

柳以无性繁殖为主,古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依靠其无与伦比的适应性成为我国古往今来国土绿化最普遍的树种之一。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为主干提供充足的营养。柳树没有松树的伟岸挺拔,也不像杨树那样正直不屈,它的主干通常在二三米处就长出分枝。柳叶是单叶互生,叶片狭长但宽室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正如“芙蓉

如面柳如眉”。

柳树材质轻,易切削,干燥后不变形,无特殊气味,可供建筑、坑木用材,可制作箱板和火柴梗等;木材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和人造棉的原料;柳木、柳枝是很好的薪炭材;柳条可编筐、箱、帽等,柳叶可作羊、马等的饲料。柳树还是一种优美的观赏树种。柳树皮还可以入药,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柳树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古往今来,写柳、咏柳的诗文不胜枚举。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写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和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诗句最为脍炙人口;《诗经》里那句流传干古的“杨柳依依,昔我往矣”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自唐以来,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等等,无不温柔缱绻。

你听,是谁在千年前呼唤“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谁在喟叹“凭高不见章台柳”?又是谁在叩问“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正所谓,“我见杨柳多妩媚,料杨柳见我应如是”。秦淮河畔的柳如是以杨柳之意哀叹命运的凄凉,而今天的我们从文字中去寻找蛰伏在杨柳背后的情感,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悠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