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伟人眼里,成为伟人,其实很简单。他们拥有怜悯苍生的情怀,心系众生的情意。但这一切在他们眼中,都不足为道。
或说甘地。
对于印度神父“圣雄”——甘地而言,印度就是他的一切,众生就是他的世界。“非暴力不合作”,以摧毁自己的肉体为代价,从而感化苍生,停止一切不和谐的内战与矛盾。他一生绝食17次,最长达21天,18次为非暴力不合作进监狱,一生遇刺5次。但他没有放弃感化众生的决心。当坐头等舱被驱逐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强大印度;当妻子为他编织毛衣时,他想到的,是四亿印度人民;甚至在极端狂热分子最后一次刺杀他的时候,临死前他依然请求上帝:“神啊,宽恕他吧。”
亦或说辛弃疾。
从小受祖父教育影响的辛稼轩,一心想要回归长安,回归大宋。但最初回到宋朝却是因不在国土生长而被冷落十年之久。《美芹十论》,《九议》的创作,更是让稼轩的一颗心,愤懑难平。
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安定天下的梦想,保家卫国的决心。
当朝廷再因为上阵杀敌想起他时,稼轩早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要扛着一副病恹恹的躯体上战场,并非为了那些奸臣口中的立功。
再或说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自己身处困境之时,想到的,依然是万千百姓。
是的,于甘地而言,心怀天下其实很简单。“通过我们所承受的痛苦,他们会看清自己的不公正。”正如他自己所说;于稼轩而言,怜悯苍生其实很简单。但他却因为心之所向,付出了一生的时光,包括宝贵的生命;于杜甫而言,慈悲为怀其实很简单,他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百姓。
想成为伟人很难,因为你心中要装着天下苍生,黎民百姓;成为伟人亦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如此自然而然地,忘了还有自己。
作为学生,常常有人会使用题海战术。然而,许多人仍会想: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得不到高分?这自然是因为那些人走的捷径太多,连基础都没打牢就向前冲了。这好比建高楼,如果地基没打好,那么不管它的外表再怎么富丽堂皇,也指不定哪天就出了事故。但其实想要成功说来很简单,就五个字�D�D肯下笨功夫。
下围棋的应该都知道韩国棋手李昌镐,他十六岁便夺得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石佛”。然而就是这么个一等一的高手,下棋却不追求妙手,只求每一步51%的效率。
众所周知,行棋效率越高越占优势,高效行棋,乃是所有棋手的追求。但,事实就是如此:一般围棋有200~300手,每手效率51%,即是一半以上的成功率,这边是稳操胜�弧K�最让对手头疼的就是一盘棋下完,最后清盘�D�D赢半目。
妙手是最快的捷径,但它亦是陷阱。人追求致命一击时,正是最不冷静之时:成了,自免不了沾沾自喜,败了,便心神不定,下一步最是容易踩空。全力之后,必有松懈;大明之后,必有大暗。反倒是51%,每步都稳扎稳打,最后准赢。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这种战术,只是他称其为“结硬寨,打呆仗”。
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湘军攻打城池,并不着急同太平军开战,而是修墙挖壕。墙要修一尺厚八丈高,用来防止火炮攻击。壕要挖一尺深,再在壕沟外埋种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还要设置两三层,用来防马队攻击。第二天,往前推进一段距离后,又继续之前的工程。有如巨蟒缠人,用一道道壕沟把城市困死。曾国藩攻城,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一年两年。等战争结束,城外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太平军算是清末骁勇善战的军队了,但是碰到这样的湘军一样没辙。
如此战术,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再慢慢占据优势,和李昌镐的51%哲学异曲同工。
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古今之成名者,多始于笨干,故可得�D�D欲成大事者,必先下足笨功夫。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成功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