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耳朵总是僵的,摸上去冰冰凉凉却又软软的,人老了听不见电视机中五花八门的声音,却能听见窗外轻柔的鸟叫声,以及变化万端的风声。
一九六零年,他沉浸在那寥寥无几的几本书中,探索着未来,寻找着理想。残破的房屋与窗户在大风呼啸时不停地作响,使得家中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声音,他很纳闷,却又习以为常,努力地从泛黄的羊皮纸中搜寻什么,手指被冷风吹得僵硬,却依旧能感受到那指间粗糙的感觉,大风吹着木屋发出的令人作呕的“咯吱”声仍在继续。
一九七零年,他戴上了眼镜,他知道了风为何会有声音,天为何会有阴晴之变。他在当地寺庙中教书,虽然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有不少的学生每天登门求教,但他依旧担心那些戴着红袖章不分是非的人,最终,他还是被文革害得流走他乡。他站在那刺骨的寒风中,望着那些五花八门的大字报挤满墙间,风声中夹杂着“依依呀呀”的议论声,非常刺耳。他想用双手捂住耳朵,请求风声能早些停下……终于,风歇息了,“嗡嗡”的响声由耳中传入他的心中,即使是再强大的内心也无法抵御一群盲目的人对知识的侮辱,狂风吹得废墟边烟尘四起,他迷惘了。
一九八零年,风变得轻柔了,他渐渐不怎么厌恶害怕这风声了,街上突然不见了那些迂腐的叫嚷者,他进入县上最好的学校教书,又一次备受尊敬与爱戴。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博学的老师,是在文革之风的“洗礼”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好老师。坚实的墙壁挡住了烈日与狂风,一却都好起来了!传播文字是他的使命,数十年的风声都流进了时光里,永远成为了记忆。
一九九零年,他不再流离失所、异乡漂泊了,他回到了温暖的家中。书架上堆满了数不清的书。风声很柔和,平缓地掀起窗帘,他走路与交谈都慢了下来,静静地望着湛蓝的天空与整齐的平房,享受着清爽的微风与欢快的鸟鸣。
外公他终于可以,永远地倾听那愉悦的风声了。
三月里,和风送暖,春光明媚,我们在尽情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大自然美好恩赐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这个月所特有的价值,那就是我们要纪念一位战士,一位普普通通,却给我们带来极大影响的战士,一位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却从不图回报的战士,一位精神永驻我们心间,一直激励这我们奋勇前进的战士:他就是雷锋。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生前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帮列车员拖地、打扫候车室,为丢失车票的大嫂买票,给困难战友家里寄钱等等。所以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他短暂的人生岁月中,以平凡朴实的行动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因此,雷锋不再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他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沉淀并绽放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一种永恒!斗转星移,移不走雷锋的魂灵,大浪淘沙淘不去英烈的丰碑。雷锋精神也感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弘扬雷锋精神就要从我做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雷锋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涵,使其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彰显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谱写雷锋精神新的篇章。
在新时代里,雷锋精神诠释的是一种善良,折射的是最纯真的人性美,是爱心的接力和传递,是孝顺女儿孟佩杰的背母求学,是最美妈妈吴菊萍奋不顾身的一伸手,是郭明义英雄无偿资助贫困学生的那一份执着和坚守,是无臂钢琴师在维也纳大厅奏出的和谐的中国之音。雷锋精神已然播撒在大江南北,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雷锋精神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将纸屑扔进垃圾箱里的一举手,它是排队候车时的先来后到,它是红灯停、绿灯行的一种习惯,它是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的一次让座。
因此,弘扬雷锋精神就是“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学校是我家”的主人翁责任感,并把雷锋“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发扬光大。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让雷锋精神伴我们茁壮健康地成长、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